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对中医“证”及“辨证论治”的思考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中医“证”及“辨证论治”的思考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100029)陈家旭导师杨维益一、证、病、症的概念及其关系1.证的概念《玉篇》云:“证,验也。”《增韵》云:“证,候也。”《说文解字》中有“论”、“证”字。的本义为证实、验证;“证”通,为证据、证...
作者
陈家旭
杨维益
机构地区
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处
《医学与哲学》
1996年第2期81-82,共2页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关键词
证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分类号
R24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5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15
1
郑林,郑莉.
试论中医病理病机与辨病辨证关系[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6,15(1):11-12.
被引量:2
2
李庆生.
试论中医辨证与病机分析[J]
.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2(1):3-5.
被引量:6
3
王旭东.辩证论治法则的历史观辩证观[J].中医药学报,1988,3(1):53-53.
4
任应秋.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中医杂志,1955,12(4):19-21.
5
张永鹏,刘宏伟.
辨证论治与综辨制宜[J]
.河南中医,1998,18(1):14-15.
被引量:5
6
毛进军.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识义[J]
.国医论坛,1999,14(4):43-44.
被引量:1
7
陈可冀,蒋跃绒,谢元华.
病证结合治疗观的过去与现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4):437-443.
被引量:57
8
陈大舜.
中医辨病论治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思路方法[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4):39-41.
被引量:21
9
姜元安,张清苓,李致重.
伤寒病与六经辨证[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1):5-8.
被引量:19
10
刘成源,罗红艳.
当代辨证论治发展概况[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5):10-12.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
3
1
许建阳,梁立武,郝晋东,王梅康,曾宪锋.
辨证论治与辨机论治的思考[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9):646-649.
被引量:9
2
戴高中,沙玲.
关于辨证论治的思考[J]
.医学与哲学,2001,22(4):51-52.
被引量:6
3
付广威,桑希生,程伟.
从辨病走向辨证——从黄疸分类的演变谈中医学诊疗模式的变迁[J]
.中医药学报,2025,53(1):1-6.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张晓林,孙喜灵.
证的主症次症转化与对应治法方药的变化[J]
.中医研究,2007,20(7):5-7.
被引量:8
2
戴高中.
现代中医临床辨治思维模式浅谈[J]
.江苏中医药,2008,40(8):6-9.
被引量:4
3
蔡业峰,翁銮坤.
辨机论治及其在中风病中的发挥[J]
.新中医,2010,42(7):5-6.
被引量:1
4
李宇铭.
“辨证论治”的五种误用(上)[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3):616-617.
5
田永衍,凌鹏,殷月霞.
以历史的眼光看中医发展[J]
.西部中医药,2013,26(4):39-41.
被引量:1
6
陈远芳,曹慧玲.
脑血管病诊断的思维特点[J]
.医学与哲学,2002,23(4):36-37.
7
包海燕,尹素改.
论新历史条件下的“辨证论治”[J]
.光明中医,2014,29(8):1587-1590.
被引量:3
8
郑勇强,杨晓琼.
辨证论治是中医惟一诊疗模式吗?[J]
.医学争鸣,2015,6(1):60-62.
被引量:5
9
马冠军.
卸下“辨证论治”的负担[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55-57.
被引量:16
10
张静远,林辰,周春祥.
“辨证论治”问题之审视与探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8):3366-3368.
被引量:16
1
王庆才.
恶性肿瘤中医证因探析[J]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3):108-109.
被引量:7
2
张秉正.
从中医“证”探讨硬皮病病理与治疗的体会[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2,6(3):182-183.
被引量:1
3
李俊,梅广源,谭荣益.
消化性溃疡中医“证”的若干相关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1):59-61.
4
杨维益,王天芳,陈家旭,朱迎春,李峰,梁嵘.
关于中医证的概念及其定义的思考[J]
.中医杂志,1996,37(6):370-373.
被引量:39
5
刘燕平.
关于中医“证”的探讨[J]
.广西中医药,1993,16(5):37-37.
6
孙文墅,王宁丰.
中医证与微量元素研究进展[J]
.中医研究,1990,3(4):43-46.
被引量:6
7
申维玺.
再论中医证的本质是细胞因子[J]
.中医杂志,2002,43(12):888-891.
被引量:35
8
刘士敬,朱倩.
中医证的实质研究值得认真反思[J]
.中医药信息,1998,15(4):8-10.
被引量:1
9
付文录,王朝云.
使用激素对中医证的影响[J]
.中医药信息,1990,7(3):5-8.
被引量:2
10
邱东兴.
中医证的实质和证病结合研究方法的探讨[J]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9,6(5):195-196.
被引量:1
医学与哲学
1996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