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综合运输》
2005年第11期31-34,共4页
China Transportation Review
同被引文献4
-
1李连成,吴文化.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趋势[J].综合运输,2008,30(3):16-20. 被引量:36
-
2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45(2):123-136. 被引量:554
-
3常世彦,胡小军,欧训民,张希良.我国城市间客运交通能源消耗趋势的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24-29. 被引量:14
-
4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39(6):50-58. 被引量:1753
二级引证文献21
-
1闫桂焕,许崇庆,吕月霞,郭东彦,肖琦.我国现阶段低碳城市建设路径分析[J].科学与管理,2014,34(4):77-80.
-
2韩洁平,张宪丽,周晶.公路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32(5):91-94. 被引量:2
-
3魏庆琦,赵嵩正,肖伟.我国交通运输结构优化的碳减排能力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3,13(3):10-17. 被引量:28
-
4高洁,张晓明,王建伟,李琳娜.中国碳排放与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演变及对比分析[J].生态经济,2013,29(8):36-40. 被引量:14
-
5朱长征.基于协整分析的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5,32(1):153-158. 被引量:20
-
6詹鹃铭,刘永红,贺龙辉,李伟健.基于LEAP模型的佛山市交通碳排放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5,11(3):22-27. 被引量:3
-
7杨良杰,吴威,苏勤,杜志鹏,蒋晓威.江苏省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及脱钩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10):1383-1390. 被引量:38
-
8武翠芳,熊金辉,吴万才,高文齐,柳雪斌.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交通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冰川冻土,2015,37(3):826-834. 被引量:38
-
9杨彬,宁小莉.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测度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5,44(5):667-673. 被引量:9
-
10王婧.陕西省交通能源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2):74-79. 被引量:3
-
1张菁,王毅.如何从根本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先生访谈录[J].综合运输,2008,30(1):15-17.
-
2高娟,吕长红,周文平,黄崇韧.新加坡自由贸易园区运营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海运,2014,37(3):4-6. 被引量:3
-
3李连成.发达国家2030年交通发展战略的借鉴[J].大陆桥视野,2016,0(21):33-35.
-
4余洋.沙坪坝区实施交通发展战略的回眸与展望[J].决策导刊,2006(2):37-37.
-
5加快曹妃甸开发建设 努力成为拉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新引擎[J].港口经济,2008(3):42-44. 被引量:6
-
6阎庆福.关于辽宁环渤海区域交通发展战略的思考[J].辽宁经济,2006(2):20-21. 被引量:1
-
7剑萍.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J].管理观察,1998(1):9-10.
-
8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J].价格与市场,2010(4):1-1.
-
9张庆春,谢惠,于晴.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对GDP增长贡献率的测算[J].煤炭经济研究,2007(3):87-89.
-
10十大政策[J].物流时代周刊,2008(2):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