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
被引量: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上,赣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得到了大会的肯定和好评。会议认为,赣州市因地制宜、维持自然等方式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创造出了“江西经验”,值得全国借鉴和推广。
作者
张道刚
机构地区
《决策》记者
出处
《决策》
2005年第12期30-33,共4页
Decision-Making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赣州市
工作会议
村庄整治
社会主义
因地制宜
借鉴
分类号
F327.55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F123.13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09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35
同被引文献
109
1
曾岚玲.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对策探索——江西省赣州市农村教育问题调研报告[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48-51.
被引量:1
2
叶芜为.
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中奥林匹克教育现状调查[J]
.农业考古,2006(6):156-158.
被引量:1
3
张选平,王河升.
南康文化科技示范户引领农民建设新农村[J]
.理论导报,2006(8).
被引量:1
4
刘锡荣.
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浙江社会科学,1993(6):4-9.
被引量:4
5
冯治.
华西村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J]
.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2(4):72-78.
被引量:6
6
孙瑞鸢.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动因、政策和成就──对《剑桥中国史》第14卷有关部分的评析[J]
.中共党史研究,1994(5):43-50.
被引量:7
7
费孝通.
珠江模式的再认识(上)[J]
.瞭望,1992(27):10-12.
被引量:11
8
黄焕文,郭志仪.
我国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模式比较——兼论“温州模式”对西部开发的启示[J]
.西北人口,2002,23(3):10-13.
被引量:3
9
朱跃龙,吴文良,霍苗.
生态农村——未来农村发展的理想模式[J]
.生态经济,2005,21(1):64-66.
被引量:28
10
魏达志.
“温州模式”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J]
.政策,2002(12):45-47.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3
1
贤成毅.
农村网络城市化理论的提出及意义——兼评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J]
.理论与改革,2006(2):78-80.
被引量:1
2
申端锋.
对新农村建设的冷思考[J]
.调研世界,2006(4):31-33.
被引量:10
3
高建军,黄大乾.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基于对“赣州模式”“徐闻模式”案例的分析[J]
.南方农村,2006,22(6):18-22.
被引量:2
4
邱爽,周明友.
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模式选择与借鉴[J]
.生态经济,2007,23(4):81-84.
被引量:4
5
申端锋,刘国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评述[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8-33.
被引量:14
6
张连刚,李兴蓉.
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的调查报告[J]
.价格月刊,2008(3):37-40.
7
陆桂生,贤成毅,蓝磊.
农村网络城市化的时代特征及理论基础——兼论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3):42-46.
被引量:1
8
何鹏,向龙斌,姜涛.
新农村农业经济组织模式的研究[J]
.乡镇经济,2008,24(9):97-100.
被引量:2
9
周建新,张勇华.
赣州新农村建设经验及研究的回顾:基于政治学视野的思考[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93-96.
10
凌学武,陈洪生.
贫困山区乡镇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思考——来自涌泉乡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调查分析[J]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10(4):66-6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5
1
孙静.
新发展观语境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论析[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53-57.
被引量:1
2
肖敏.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289-289.
被引量:2
3
蒲科宇.
新村建设的注重点[J]
.内江科技,2011,32(6):8-8.
4
张贡生,马雪峰.
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研究[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22(6):28-31.
被引量:4
5
张贡生.
关于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选择问题[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1):61-66.
被引量:5
6
周贵荣.
新农村建设亟待深化的四个问题[J]
.甘肃科技,2007,23(9):4-6.
7
孙静.
新发展观语境下的农村文化建设[J]
.新东方,2007,16(9):7-11.
8
刘婷婷.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实证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08(1):211-214.
被引量:6
9
胡延辉,宋建辉,胡建,曹红梅.
欠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分析——以阜平县某土地开发项目为例[J]
.乡镇经济,2008,24(2):41-44.
10
徐宏峰.
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可复制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3001-3002.
1
程宇航.
赣州模式: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J]
.农业考古,2008(3):103-105.
被引量:3
2
蔡益群,胡建华.
乡村治理:赣州模式的经验总结与发展建议[J]
.江西农业学报,2006,18(6):151-154.
被引量:2
3
杨军.
“新农村”的赣州模式[J]
.南风窗,2006,0(4):26-27.
被引量:1
4
程宇航.
新农村建设:江西模式研究[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3):50-54.
5
韦生彬,杨仲林.
革命老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探索——“赣州模式”与遵义“四在农家”之比较[J]
.理论前沿,2006(20):44-45.
被引量:2
6
黄乐桢.
南康:“赣州模式”下的缩影[J]
.中国经济周刊,2006(9):17-18.
被引量:1
7
东营现象与赣州模式[J]
.中国合作经济,2006(7):64-64.
8
郎永清.
“赣州模式”中的农业产业化──以南康市为例[J]
.生产力研究,2007(5):30-33.
被引量:2
9
汪玉奇,尧水根.
一路春风——赣南三县巡礼[J]
.老区建设,2009(7):21-24.
10
大力推进赣州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
.时代主人,2006(10):38-39.
决策
2005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