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林业实用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9,共3页
Practical Forestry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17
-
1刘正忠.杉木萌芽纯林与混交林生长量及经济效益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3,30(4):49-51. 被引量:7
-
2雷凌菁,陈伟,耿玉敏.光皮桦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4,18(6):51-52. 被引量:16
-
3方奇.杉木连栽对土壤肥力及其林木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1987,23(4):389-397.
-
4陈存及,陈伙法.阔叶树种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
5余新妥.福建主要造林树种培育技术[M].福州:福建省农林大学出版社,1992.
-
6俞新妥.福建主要造林树种培育技术[M].福州:福建省农林大学出版社,1992,1.215-218.
-
7盛炜彤.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4-5.
-
8汪煌炳.杉木萌条光皮桦混交造林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7(10):20-20. 被引量:4
-
9刘其文.木荷人工林经营效果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8,35(4):24-28. 被引量:31
-
10曹汉洋.杉木、马尾松、木荷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土壤养分状况[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2):45-48. 被引量:35
引证文献4
-
1高进兴.采伐迹地不同类型整地造林效果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8(6):33-34.
-
2王青天,汪煌炳.福建柏光皮桦混交造林效果调查[J].河北林业科技,2009(6):25-26. 被引量:4
-
3王青天,林武艺,谢文雷,邹淑琴.杉木、木荷混交林生长效果研究[J].绿色科技,2010,12(7):72-74. 被引量:12
-
4王青天.闽南山地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培育效果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2,32(4):321-325. 被引量:30
二级引证文献44
-
1黄树军,荣俊冬,张龙辉,杨阳,蒋建立,郑郁善.福建柏研究综述[J].福建林业科技,2013,40(4):236-242. 被引量:14
-
2魏积松.杉木速生丰产基地建设[J].绿色科技,2010,12(12):94-95.
-
3王青天.马尾松纯林改造成混交林效果评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12):162-166. 被引量:22
-
4谢鹏虎.马尾松台湾相思混交造林技术研究[J].绿色科技,2013,15(3):32-35. 被引量:1
-
5谢鹏虎.福建柏湿地松混交造林培育研究[J].绿色科技,2013,15(4):14-17.
-
6王青天.福建柏与马尾松混交造林模式的环境效应与生长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3):126-130. 被引量:25
-
7谢鹏虎.福建柏木荷混交造林土壤肥力研究[J].绿色科技,2013,15(6):70-73. 被引量:2
-
8邹淑琴.马尾松木荷混交造林经营效果研究[J].绿色科技,2013,15(10):119-121. 被引量:2
-
9刘惠芳.杉木光皮桦混交造林生长效果调查分析[J].绿色科技,2014,16(1):95-96. 被引量:3
-
10王青天.杉木混交林近自然经营效果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1):95-99. 被引量:13
-
1汪炎明.杉木萌芽林中套种刨花楠经营技术及生长效应[J].林业科技开发,2009,23(5):119-121. 被引量:11
-
2俞平.杉木萌芽更新技术与调查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2011,37(5):20-23. 被引量:11
-
3周益刚,汪一鸣.杉木萌芽林更新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1997(5):15-16.
-
4章呈南.杉木萌芽更新造林技术初探[J].浙江林业科技,1996,16(6):45-47. 被引量:1
-
5康建生.永春引种光皮桦造林初报[J].江西林业科技,2010,38(2):22-23.
-
6张峰椿.杉木萌芽条保留数量对马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1996,23(3):46-48.
-
7张惠兰.水杉播种育苗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08(6):83-83. 被引量:4
-
8林胜.不炼山造马尾松林留杉木萌芽的比例及造林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2):116-116. 被引量:2
-
9傅祝安.马尾松多树种混交林水文效应和土壤性质研究[J].绿色科技,2017,19(5):26-28. 被引量:3
-
10詹承雄.杉木萌芽更新数量特征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8,28(3):281-284.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