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老区建设》
2006年第2期32-32,共1页
China’s Construction of Old Revolutionary Basic Area
同被引文献28
-
1宋林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8,35(2):127-134. 被引量:21
-
2吴敬琏,李剑阁,丁宁宁.试析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J].管理世界,1987,3(1):1-18. 被引量:2
-
3章铮.民工供给量的统计分析——兼论“民工荒”[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7-25. 被引量:82
-
4王检贵,丁守海.中国究竟还有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J].中国社会科学,2005(5):27-35. 被引量:119
-
5柯炳生,陈华宁.对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4):36-38. 被引量:79
-
6蔡昉.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J].中国人口科学,2007(2):2-7. 被引量:207
-
7中国农村留守妇女4700万,独撑家庭生存状态堪忧[EB/OL].(2001-07-13)[2010-07-14].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sh/2010/07-13/2397389.shtml.
-
8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166页
-
9[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华夏出版社,1989年.
-
10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山东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不容忽视》,新浪网(www.sina.com.cn),2007年8月27日.
二级引证文献117
-
1陆芳.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1):47-49.
-
2龚敏健,黄晨熹.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趋势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4):45-52. 被引量:16
-
3左义河,孙焱林.我国实施农村“后义务职业技术教育”之我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1):136-140.
-
4袁惊柱,姜太碧,宋晓芹,金尧.创新要素投入机制与推进“三化”同步发展[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46.
-
5宋晓芹,姜太碧.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7-90.
-
6彭文生,林暾,赵扬,杜彬.2012是终点还是起点:中国经济周期的逻辑[J].金融发展评论,2012(1):14-28. 被引量:2
-
7彭文生,林暾,赵扬,朱维佳,杜彬.“新”城镇化有新意[J].金融发展评论,2013(1):38-54. 被引量:4
-
8钟钰,蓝海涛.Structural labor shortage amid labor surpluses[J].China Economist,2010,5(3):122-128.
-
9文青.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新测算与政策含义[J].西南金融,2013(11):74-76. 被引量:4
-
10胡占阳.建设农村知识家园的企盼——农村图书馆现状调研[J].图书馆论坛,2008,28(3):166-169. 被引量:5
-
1谢仁生.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力结构的变动与思考[J].江西农业经济,1995(2):15-16.
-
2林畅茂.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J].印刷工业,2016,0(1):23-24. 被引量:1
-
3陈强.试论我国农业劳力结构的调整[J].理论研究,1985(8):1-12.
-
4张英红.给农民自由[J].改革与理论,2002(2):40-42. 被引量:2
-
5徐土改,厉元龙.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J].农村经济导刊,2002(9):34-35.
-
6赋予农民自由迁徙的权利[J].领导科学,2005(10):19-19.
-
7叶兴庆.继续做好放活农民的大文章[J].思想工作,2008(8):12-14.
-
8许恒周,郭玉燕,吴冠岑,金晶.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天津613份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12,34(10):1864-1870. 被引量:43
-
9赋予农民自由迁徙的权利[J].人大建设,2005(6):55-55.
-
10叶兴庆.继续做好放活农民的大文章[J].中国发展观察,2008(5):15-1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