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49,共13页
Population Research
二级参考文献2
1 A J Coale and P Demeny, Regional Model Life Tables and Stable Populations (Pfinceton,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 ,pp.20.
2 T N E Greville. Short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abridged life tables. The Record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ctuaries. Vol. XXXII, No.65(June 1943),pp.29- 42.
共引文献88
1 LIU Qing,LIU Xiuli.Evaluating the Impacts of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 on Beijing’s Population[J]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 Complexity,2020,33(4):1126-1143.
2 王金营.中国1990~2000年乡-城人口转移年龄模式及其变迁[J] .人口研究,2004,28(5):41-47. 被引量:22
3 郭志刚.对"五普"和"四普"队列人口一致性的再检验[J] .中国人口科学,2004(6):2-7. 被引量:6
4 陈勃,郭晶星,王倩,孙利.黄金时段电视剧老年人物的内容分析[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12(2):64-67. 被引量:17
5 朱青.发达国家税制改革的近期走向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 .财贸经济,2006,27(3):23-27. 被引量:15
6 陆洋.当前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的战略分析[J] .投资研究,2006(5):17-22. 被引量:2
7 谭智斌,郑伟.外资并购对我国宏观经济相关问题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6(6):79-83. 被引量:5
8 蒋国河,闫广芬.家庭资本与城乡学业成就差异——基于实证调查基础上的相关分析[J] .青年研究,2006(6):28-34. 被引量:18
9 周勇,李廉水,胡俊成.现代服务业:空间分布趋势、发展阶段特征及其对南京的启示[J]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7):107-110. 被引量:6
10 蒋国河,闫广芬.城乡家庭资本与子女的学业成就[J] .教育科学,2006,22(4):26-30. 被引量:49
同被引文献407
1 陈友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治理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人口与经济,2007(2):60-65. 被引量:11
2 尹豪,金永花,侯建明.中国与韩国出生性别比问题比较研究[J] .人口学刊,2007,29(4):3-8. 被引量:21
3 于洪洋.长春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与趋势分析[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42-46. 被引量:2
4 《人口与经济》征稿说明[J] .人口与经济,2008(S1). 被引量:1
5 李南,马科斯.费尔德曼,什瑞帕德.图加普卡.带有男孩偏好文化传播的人口模型[J] .人口与经济,1999(S1):27-34. 被引量:7
6 严梅福.变革婚居模式 降低出生性别比──以湖北省为例[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6(5):97-101. 被引量:15
7 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创立出生性别比新概念与构建马冯陈(MFC)数学模型[J] .人口与经济,1997(5):3-12. 被引量:14
8 高凌,夏萍,刘小兰.北京市人口出生性别比分析[J] .人口研究,1997,21(5):25-33. 被引量:6
9 陈震,陈俊杰.农民生育的文化边际性[J] .人口研究,1997,21(6):18-25. 被引量:14
10 王华.一个大龄未婚女性的思考[J] .社会,1985,5(5):45-4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32
1 李德恩.关于打击“两非”的法理思考[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3):16-18.
2 王新云,隋焕丽.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再解读[J] .法制与社会,2008(27):225-226. 被引量:1
3 刘丹.浅析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商界,2010(11):377-377. 被引量:1
4 任克强.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及治理对策——以沂蒙山区BWZ村为例[J] .西北人口,2007,28(2):8-12.
5 张幸福,杨军昌.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法制因素探讨[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2):12-15. 被引量:1
6 顾宝昌.我对出生性别比问题的认识[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3(2):36-39. 被引量:11
7 蔡菲.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分因素贡献率[J] .人口研究,2007,31(4):9-19. 被引量:20
8 李德恩.论打击“两非”的法理根基与立法建构[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5):37-40. 被引量:1
9 陈卫,翟振武.1990年代中国出生性别比:究竟有多高?[J] .人口研究,2007,31(5):1-8. 被引量:24
10 李益民,张哲.生育权视角下的胎儿性别鉴定[J] .河北法学,2007,25(12):61-64.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203
1 任远.低生育率社会的家庭制度建设[J] .探索与争鸣,2021(1):137-143. 被引量:16
2 蒋晓敏,昌忠泽.头胎子女性别对农民工家庭子女随迁就学决策的影响[J] .南大商学评论,2021,18(4):77-98.
3 胡双喜,贺琳.A村纯女户家庭养老分工调查[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0(23):205-206. 被引量:1
4 靳菊春.从女性价值观的角度看出生性别比失衡及其治理[J] .社会工作,2010(12):55-58.
5 任强,郑晓瑛.China's grave demographic challenges in coming decades[J] .China Economist,2009,4(3):92-103.
6 陈卫,翟振武.1990年代中国出生性别比:究竟有多高?[J] .人口研究,2007,31(5):1-8. 被引量:24
7 原新.对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规模的判断[J] .人口研究,2007,31(6):3-7. 被引量:22
8 陈胜利,顾法明,蔡菲.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对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的启示[J] .人口研究,2008,32(1):22-33. 被引量:19
9 乔晓春.中国出生性别比研究中的问题[J] .江苏社会科学,2008(2):158-164. 被引量:19
10 易跃明,屈思敏.广西农村人口性别比状况调查报告[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21(2):5-8. 被引量:2
1 孙琼如.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三十年研究回顾与述评[J] .人口与发展,2013,19(5):95-109. 被引量:18
2 数字[J] .海南人大,2013(2):5-5.
3 适婚男性比女性多出1800万[J] .百科知识,2007(12S):54-54.
4 声音[J] .东方企业家,2007(8):11-11.
5 陈卫,黄小燕.人口转变理论述评[J] .中国人口科学,1999(5):51-56. 被引量:19
6 闫磊.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现状及原因——结合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J] .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1(5):157-157. 被引量:1
7 汤兆云.20世纪90年代关于我国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研究[J] .人口学刊,2007,29(3):29-34. 被引量:2
8 尹豪,金永花,侯建明.中国与韩国出生性别比问题比较研究[J] .人口学刊,2007,29(4):3-8. 被引量:21
9 李妍妍,刘娟.1980—2005:中国出生性别比问题研究回顾与评述[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3):37-40. 被引量:4
10 米亚梅.关于男女性别比失调的原因及完善措施的建议[J] .神州,2011(11):213-21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