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被引量:
1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唯物史观中,科学精神与以人为本是相互结合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统一的。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区分马克思的以人为本与西方近现代的人本主义。
作者
王锐生
机构地区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出处
《高校理论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7,共4页
Theoretical Front In Higher Education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分类号
A8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71
同被引文献
81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28
参考文献
2
1
陈新夏.
唯物史观价值维度的当代建构[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3):64-69.
被引量:15
2
赵敦华.
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28-32.
被引量:58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
福柯.词与物[M].上海:三联书店,200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68、567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92页.
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0
Г·A·巴加图利亚.《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共引文献
71
1
刘红旭.
美好社会与西藏社会工作理论探索[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4):66-72.
2
严仲连.
幼儿个体发展与社会要求的动态统一——西方学前教育研究文化历史范式的进展与启示[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71-78.
3
杨阳,牛祥荣.
“以人民为中心”的四重内涵探析[J]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45-48.
4
李宏芳,吴标兵.
论“以人为本”的和谐政治哲学[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0(1):268-275.
5
李琳,李丹.
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人本学[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392-392.
6
韩功华.
“以人为本”实现条件论[J]
.兰州学刊,2008(S1):28-32.
7
尹伊.
瓷片也造假[J]
.收藏家,2002(10):68-68.
8
王锐生.
社会主义:科学规律与“以人为本”的结合[J]
.哲学研究,2005(5):8-13.
被引量:11
9
王锐生.
唯物史观:25年来的出“新”[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21(3):4-9.
被引量:2
10
赵敦华.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原理——批判性自由理论[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5(5):36-44.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81
1
黄楠森.
不能笼统地肯定或否定“以人为本”思想[J]
.前线,2000(6):16-19.
被引量:13
2
焦盛荣.
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J]
.西部法学评论,2003(2):115-118.
被引量:9
3
穆志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吗?──与高清海教授商榷[J]
.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3):45-51.
被引量:2
4
徐亦让.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以人为本”─—与张奎良同志商榷[J]
.哲学研究,1994(9):19-25.
被引量:6
5
高德步.
科学发展观的人文意蕴[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8(4):9-16.
被引量:34
6
袁本涛.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公共教育政策的选择——以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为中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2):21-26.
被引量:7
7
杨学功.
也谈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兼与俞吾金先生商榷[J]
.哲学研究,2002(6):24-29.
被引量:18
8
叶汝贤.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兼与张奎良教授商榷[J]
.哲学研究,2004(10):23-27.
被引量:20
9
赵敦华.
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28-32.
被引量:58
10
俞吾金.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兼答杨学功先生[J]
.哲学研究,2002(11):16-21.
被引量:62
引证文献
11
1
孙同福,吴春俊.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
.前沿,2006(11):197-199.
被引量:4
2
隋保禄.
对“以人为本”的多维透视[J]
.枣庄学院学报,2007,24(3):53-57.
被引量:1
3
杨润花,方彩虹.
论对“以人为本”的实践思维方式解读[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28(2):10-12.
4
陈曙光.
对“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2(1):19-25.
被引量:5
5
杨学功.
学术回顾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1978-2008)之一 从真理标准讨论到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20(1):32-40.
被引量:7
6
黄树林.
增强高校思政课“以人为本”理念的几点思考[J]
.新校园(上旬刊),2012(4):50-50.
7
王治河,高凯歌,樊美筠.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厚道马克思主义[J]
.江海学刊,2016(3):30-38.
被引量:9
8
马爱云,周全华.
“以人为本”论争若干问题回顾[J]
.桂海论丛,2017,33(4):4-10.
9
丁嘉,刘峰.
“以人为本”理念在社会养老方面的体现[J]
.美与时代(城市),2019,0(4):116-117.
10
邵丽娜,司馨钿.
浅谈思政教育“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2(11):112-11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8
1
白刚.
从"教科书体系改革"到"学术体系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2):102-116.
2
徐宝鲁.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研究综述[J]
.神州,2014(3):153-153.
3
彭平一,杜志鹏.
王夫之视野中的“自我”价值审视及其现实启迪[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9(2):5-9.
4
陈曙光.
科学发展观研究的基本特点、实践运用及其未来走向[J]
.重庆社会科学,2009(5):21-30.
被引量:2
5
陈登源.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析研究[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6):67-69.
6
陈登源.
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22(4):12-14.
被引量:1
7
陈登源.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7-8.
被引量:1
8
孙冬梅.
科学发展观: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
.经济师,2011(2):40-41.
被引量:1
9
白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历程[J]
.探索,2012(4):162-168.
10
张爽,范永强.
课堂管理应注重“以学生为本”[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35(5):142-144.
被引量:1
1
董树伟,曹月柱.
建国初期毛泽东的执政思想探论[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1):5-8.
被引量:1
2
缪雨.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7(6):49-50.
3
潘叔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本质要求[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9-14.
4
王跃.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11-13.
被引量:2
5
陈荣富.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与科学的发展观[J]
.东南学术,2005(6):28-32.
被引量:6
6
封芬芬.
世界历史理论与马克思的“世界梦”——中国梦语境下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新解[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3):14-17.
被引量:2
7
王杜娟.
交流·融合·发展——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
.传承,2015(12):16-17.
8
陈树文.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兼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1):64-68.
被引量:5
9
蔡光贝.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解[J]
.消费导刊,2006(11):505-506.
被引量:1
10
张文龙.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与西方哲学思潮中的“人本主义”[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1):12-13.
被引量:1
高校理论战线
2006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