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反思 被引量:1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着眼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的分流和分歧来看,朦胧诗的崛起堪称中国新诗史上的一次革命,一次类似于库恩所说的范式转型。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出现是必然的。但当时论争的双方囿于各自的诗学观念和美学趣味,并没有充分利用大的时代文化环境所提供的契机,对论争中牵涉到的诗与非诗的界限、诗的晦涩与含蓄的界限、诗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关键性命题展开深入的思考。
作者 王爱松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3-121,共9页 Literary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2

  • 1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9、259页.
  • 2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J].诗刊,1980,(8).
  • 3《前记》.喻大翔,刘秋玲编选.《朦胧诗精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 4周邦宪,王作虹,邓鹏译.《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 5赵毅衡译.《含混七型》.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 6《朱白清文集》第8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209页.
  • 7杨自伍.《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五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 8袁可嘉.1946年,《诗与晦涩》.
  • 9《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页.
  • 10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5卷.杨白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23页.

共引文献209

引证文献13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