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反思
被引量:
1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着眼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的分流和分歧来看,朦胧诗的崛起堪称中国新诗史上的一次革命,一次类似于库恩所说的范式转型。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出现是必然的。但当时论争的双方囿于各自的诗学观念和美学趣味,并没有充分利用大的时代文化环境所提供的契机,对论争中牵涉到的诗与非诗的界限、诗的晦涩与含蓄的界限、诗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关键性命题展开深入的思考。
作者
王爱松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3-121,共9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朦胧诗
“人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史
继承与发展
范式转型
美学趣味
诗学观念
文化环境
新诗史
中国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2
共引文献
209
同被引文献
123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32
1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9、259页.
2
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J].诗刊,1980,(8).
3
《前记》.喻大翔,刘秋玲编选.《朦胧诗精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
周邦宪,王作虹,邓鹏译.《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5
赵毅衡译.《含混七型》.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6
《朱白清文集》第8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209页.
7
杨自伍.《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五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8
袁可嘉.1946年,《诗与晦涩》.
9
《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页.
10
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5卷.杨白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23页.
共引文献
209
1
张卫中.
“五四”语言转型与文学的变革[J]
.天津社会科学,2004(4):108-111.
被引量:8
2
卢志杰.
二十年沧桑再看“朦胧诗”[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S1):48-51.
3
江长源.
浅论诗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4(1):127-132.
4
张艺声.
“新的美学原则”的当代学理性[J]
.东南学术,2004(5):150-154.
被引量:1
5
王鉴.
实践教学论论纲[J]
.学科教育,2004(7):1-8.
被引量:10
6
张汝伦.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
.哲学研究,2001(2):17-24.
被引量:133
7
谷曙光.
游戏之笔中的至性深情——杜甫戏题诗初探[J]
.江淮论坛,2002(1):89-94.
被引量:2
8
吴兆章.
中国社会的三重转型与大众文化的三重属性[J]
.社会科学,2003(11):125-128.
被引量:1
9
吕进.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新诗研究[J]
.文学评论,2002(5):74-81.
被引量:16
10
燕世超.
批判的武器难以创新——论“五四”前后白话诗人对民间歌谣的扬弃[J]
.文学评论,2002(5):157-161.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123
1
于坚.
当代诗歌的民间传统[J]
.当代作家评论,2001(4):84-90.
被引量:21
2
程光炜.
“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的若干问题[J]
.山花,2005(11):121-132.
被引量:21
3
谢冕.
断裂与倾斜:蜕变期的投影——论新诗潮[J]
.文学评论,1985(5):43-51.
被引量:31
4
王纪人.
对《古怪诗论质疑》的质疑——与丁力同志商榷[J]
.文艺理论研究,1981(1):113-115.
被引量:3
5
韩毓海.
谢冕的“现代”──《新世纪的太阳》释义[J]
.文艺争鸣,1996(4):74-77.
被引量:2
6
郑伯农.
在崛起的声浪面前——对一种文艺思潮的剖析[J]
.当代文坛,1983(12):4-8.
被引量:19
7
余旸.
“朦胧诗”论争——“中国式”现代主义诗歌的艰难叙述[J]
.扬子江(评论),2009(6):14-24.
被引量:6
8
谢冕.
20世纪中国新诗:1989—1999[J]
.山花,1999,0(11):79-83.
被引量:2
9
陈超,李志清.
诗的想象力及其他——问与答[J]
.山花,1996,0(5):55-57.
被引量:5
10
王黎君.
话语权力之争:文艺论争的一种隐形形态[J]
.北方论丛,2004(4):47-49.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3
1
李筱翎.
论“朦胧诗”论争中的舒婷诗歌批评[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21(8):28-33.
2
傅元峰.
诗学的困顿——中国当代诗歌史研究的学术误区[J]
.当代文坛,2008(4):27-31.
被引量:3
3
潘文峰.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论汪曾祺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反思[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51-56.
4
包妍,程革.
“个体”的崛起与突围——对“崛起派”中个体意识的思考[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4):107-112.
5
王静斯.
从“朦胧诗论争”看“精英”与“大众”的话语分歧[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1):103-105.
6
巫洪亮.
近三十年来当代诗歌论争研究述论[J]
.当代文坛,2016(1):43-47.
7
张凯成.
论朦胧诗“涌流期”表意系统的局限性——以诗歌想象力和语言分析为中心[J]
.江汉学术,2016,35(2):75-80.
8
万水,包妍.
作为策略的“现代主义”——对1980年代诗歌“崛起派”话语的重审与反思[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3):87-92.
9
卫梅娟.
朦胧诗“问题”的再思考[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S1):133-134.
10
南志刚.
从思想解放和新启蒙运动关系中重温朦胧诗论争[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1,34(5):58-6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
1
宋敏.
《诗探索》与“朦胧诗论争”[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4(2):263-274.
2
孔明玉,晓原.
惶惑与建造[J]
.当代文坛,2009(2):108-111.
3
李倩冉.
在时间的溃散里筑词为乡——论傅元峰的学术生长[J]
.南方文坛,2018(1):34-38.
4
任美玲.
中国当代诗歌原创性讲解的典范之作——《在北师大课堂讲诗》五卷本阅读札记[J]
.语言与文化论坛,2018(4):248-254.
1
王增.
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转型[J]
.参花(上),2014,0(11):143-143.
2
陈旭光.
《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后记[J]
.文学自由谈,1997,0(2):124-126.
3
葛稳罡.
古典诗歌解读应抓住看得见的诗魂——“意象”[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10):167-169.
4
陈朗.
论葛兰西“民族的—人民的”文学观[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4):171-177.
被引量:1
5
雷水莲.
鲁迅与赵树理的互补性文学意义[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98-100.
6
弗.桑吉,刘宪平.
蓝色的群山[J]
.中国校园文学(青春号),2007,0(5):77-82.
7
余志平.
《神曲》与中世纪美学[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1):57-66.
8
陈婧,陈建华.
外国文学史的范式转型及反思[J]
.山东社会科学,2013(4):106-110.
被引量:3
9
何同彬.
从“自投罗网”到文学“憎恨”——对文化研究思潮的思考[J]
.山花,2010(8):132-139.
10
李小均.
审美 历史 生态——从《秋颂》管窥济慈诗歌研究的范式转型[J]
.外国语言文学,2004,21(3):54-59.
被引量:8
文学评论
200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