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者吉田富夫(YoshidaTomio)先生,1935年生于日本广岛县,1963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研究生院,现任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教授,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早已熟知的著名学者和专家。作者的研究范围和成就相当广泛,但通过文学来透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来把握中国的政治、文化乃至心灵的脉搏,恐怕还是其“中国学”的最大特色。近几年来,作者向日本翻译介绍的《废都》、《丰乳肥臀》等中国文学作品,在日本读者中获得了新中国文学从未获得过的巨大而良好的反响。在这个意义上,作者又不仅仅是一个研究者,而且是一个有着研究者眼光的中国文学的忠实传播者,他在教学、研究和翻译方面的努力,不仅使日本读者接近了中国和中国文学,也使中国和中国文学接近了日本读者。但作者的中国研究,最初还是从鲁迅开始的。自第一篇《〈野草〉论》起,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近年,作者把自己在这三十多年中写下的有关鲁迅的研究论文,择粹而成一集,取名《鲁迅点景》出版(研文出版,2000年9月30日),使人们可以从一个研究者那里,略窥这三十几年间鲁迅研究在日本所发生的变化。《周树人的选择》是收在该书里的第一篇论文,但写作时间靠后,最初发表在1995年3月出版的《佛教大学综合研究所纪要》第2号上。译者当初读到这篇论文时,觉得获益匪浅,故有意且有幸在此把它译介给国内学人。记得很多年以前曾读过一则笑话∶一个旅游者来到一个确曾出过很多名人的小城,他问当地的一个老人∶“这里出生过那些名人吗?”老人回答说∶“这里没出生过什么名人。这里出生的都是孩子。”鲁迅也是名人,许多人都是慕名而来探访鲁迅的。在这种习惯的眼光下,人们逐渐注意的便只是“名人”的伟大,忘却了“孩子”的普通,甚至以“名人”覆盖了人之初的“孩子”。但作者在本篇论文中却摘下了如此的“眼罩”,展示了一个非同习惯的视角,即指出“周树人”不是“鲁迅”,后来的鲁迅的“真实”并不一定等于留学生周树人的“真实”,也就是事实。他没用“伟大”去看待,去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选择,而是根据已经发掘整理出来的实证资料,把这一选择还原给了一名“等身大”的清国留学生周树人,从而也就重新勾画出了作为“孩子”,作为“人之子”的鲁迅留学时代的一个生活和精神的侧面。其参考和启发价值是自不待言的。至于具体情形怎样,还是由本篇论文来讲罢。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0-72,共13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