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7-159,共3页
Tribun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参考文献4
-
1[英]伯林.自由及其背叛[M].赵国新,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5.
-
2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8页.
-
3伯林的这次演讲结集.《自由及其背叛》,赵国新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
4卢梭.《论波兰政府》(1771—1772),转引自凯斯·安塞尔-皮尔逊.《尼采反卢梭》,宗成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共引文献38
-
1王琰春,张胜军.教育中的反理论思潮及其启示[J].教育评论,2004(6):18-21.
-
2李伯聪.工程共同体中的工人——"工程共同体"研究之一[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2):64-69. 被引量:36
-
3郭贵春,贺天平.科学隐喻:“超逻辑形式”的科学凝集——论科学隐喻的基本原则和表现形态[J].哲学研究,2005(7):93-100. 被引量:11
-
4徐琴.论历史学转向在科学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学术月刊,2005,37(8):56-63. 被引量:2
-
5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4):16-20. 被引量:21
-
6方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套用范式分析框架的缺陷[J].经济科学,2006(2):121-128. 被引量:4
-
7陈忠.发展伦理学的范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6(4):31-37. 被引量:9
-
8王天夫.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6(4):132-156. 被引量:81
-
9王晓明,施建军.“范式”理论与经济学方法论——兼议经济学“范式”创新的现实意义[J].江汉论坛,2006(8):11-13. 被引量:1
-
10陈晓平.关于“还原”和“突现”的概念分析——兼论心-身问题[J].哲学研究,2006(9):84-89.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8
-
1李红霞.从社会契约论到契约社会[J].理论探索,2004(5):17-18. 被引量:5
-
2黄群.如何阅读卢梭——读吉尔丁《设计论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J].中国图书评论,2007,30(4):87-91. 被引量:2
-
3[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
-
4[美]吉尔丁著,尚新建,王凌云译.设计论证:卢俊的(社会契约论).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
5李宇先.追溯社会政治的基础.犯罪预防.导刊.2006(2).
-
6许兰凤.自由在契约论伦理思想中的有机统一——从卢梭到罗尔斯[J].学术交流,2007(9):9-12. 被引量:3
-
7[美]乔治·霍兰等,.政治学说史[M]商务印书馆,1986.
-
8河清.也谈卢梭[J].读书,1997,0(6):117-120.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0
-
1魏银.从主权在民到公民权利——浅析卢梭社会契约理论及其困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6):63-64.
-
2陈慧玲.论卢梭的道德教育观及其现实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5(8):93-94. 被引量:1
-
3刘宏达.论德国的善良教育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5(2):34-39. 被引量:6
-
4豆理云.卢梭的教育理想——《爱弥儿》的启示[J].亚太教育,2016,0(21):275-275.
-
5陈相君.论《明夷待访录》与《民约论》[J].改革与开放,2011(4X):194-194.
-
6吴曦.卢梭学说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异议——以严复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7,36(5):46-51.
-
7李博.舞以载教的心灵之维:中西方心灵哲学观照下当代舞蹈美育的本真归宿[J].当代音乐,2022(11):175-177.
-
8吴婷.善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养成途径探究[J].国际公关,2019,0(5):89-89.
-
9李维波.浅析《社会契约论》中卢梭的理想国[J].经营管理者,2013(27):123-123.
-
10张慧.卢梭教育思想的基础及来源[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16B):58-61. 被引量:1
-
1陶昆.“红证”狂潮[J].商界,2010(1):66-69.
-
2陈廷湘.论理学的道德理想主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29-37.
-
3张晶.马克思物质概念的前提性问题探析[J].世纪桥,2016(4):35-36.
-
4胡永涛.以杜威哲学为例分析实用主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301-302.
-
5孙宁.“交缠的事件”——杜威形而上学的一个关键概念[J].学术月刊,2015,47(7):25-32.
-
6代洪宝,吕志敏.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学思想的超越[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3):19-21. 被引量:1
-
7从身体现象学到泛身体哲学[J].新华文摘,2010(23):160-160.
-
8陈亚军.实用主义硬核及其中国回映[J].社会科学,2016,0(4):108-115. 被引量:1
-
9蒋杭波.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的交缠——牛顿的空间概念探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5,33(4):13-18.
-
10陈锐.儒学发展的内在张力[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27(5):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