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7-279,共3页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参考文献26
1 Duan CM,Hill CE.The Current State ofEmpathy Research.J Couns Psychol,1996,43 (3):261-274.
2 Feshbach ND,Feshbach S.Empathy training and the regulation of aggression:Potentialities and limitations.Acad Psychol Bull,1982,4:399-413.
3 Miller PA,Eisenberg N.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aggressive and externalizing/antisocial behavior.Psychol Bull,1988,103:324-344.
4 Zhou Q,Eisenberg N,Losoya S,et al.The relations of parental warmth and positive expressiveness to children 's empathy-related responding and social functioning:Alongitudinal study.Child Dev,2002,73:893-915.
5 杜红梅,冯维.移情与后果认知训练对儿童欺负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2):81-86. 被引量:31
6 Stotland E.Exploratory studies of empathy.In:Berko-witz L,eds.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Academic Press,1969,4.271-314.
7 Batson CD,Empathy CJ.A source of altruistic motivation for helping.In:RushtonJ,Sorrentino R,eds.Altruism and helping behavior.Hillsdale NJ:Erlbaum.1981.167-187.
8 Barrett-Lennard GT.The empathy cycle:Refinement of a nuclear concept.J Couns Psychol,1981,28:91 -100.
9 McLeod J.A Narrativ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To Therapeutic Empathy.Couns Psychol Q,1999,12(4):377 -394.
10 Mehrabian A,Epstein N.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J Personality,1972,40:525-543.
二级参考文献39
1 张文新.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3):3-8. 被引量:61
2 但菲.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3):49-51. 被引量:6
3 张文新,武建芬,程学超.儿童欺侮问题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进展,1999,9(3):37-42. 被引量:51
4 王景英,盖笑松.小学生对不同类型情感的移情水平发展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3):20-23. 被引量:24
5 孙华平,董会芹,任朝霞,程学超.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归因的比较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2(2):58-61. 被引量:5
6 李丹,李伯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通讯,1989,12(5):8-13. 被引量:21
7 史晓红.城乡小学生移情发展的比较研究[J] .心理科学,1993,16(1):53-56. 被引量:9
8 杨慧芳.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2,25(2):244-245. 被引量:34
9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6.
10 李辽.青少年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1990,.
共引文献159
1 张悦歆,赵逸寒,张冕,潘煜静,卢祖琴.聋校初中生校园霸凌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22(5):56-63. 被引量:5
2 雷云飞,官冬晓,陈亮.父母教养、共情与青少年早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青少年学刊,2020(2):59-64. 被引量:3
3 田汉族,王超.我国校园欺凌现象及其治理研究:回溯与展望[J] .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21(2):153-178. 被引量:1
4 陈晓燕,张如柏.职业院校女生欺负问题的现状及干预策略[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6):107-108. 被引量:1
5 Bottom Up与Top Down[J] .管理学家(学术版),2013(12):34-34.
6 李树,张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治策略[J] .消费导刊,2010(6):226-226. 被引量:2
7 岑国桢,王丽,李胜男.6~12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4,27(4):781-785. 被引量:27
8 常宇秋,岑国桢.6~10岁儿童道德移情特点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3,26(2):219-223. 被引量:26
9 姬慧,乔建中.从移情培养谈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J] .教育探索,2004(11):76-77. 被引量:8
10 任朝霞.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73-77. 被引量:35
同被引文献4080
1 丁熊,刘珊.基于类型学和心理学场论的服务设计再定义[J] .装饰,2020(11):124-125. 被引量:10
2 韩玲玲,刘爱书.知性谦逊综合量表的中文版修订[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3):539-543. 被引量:5
3 黄成利,张昊天,胡超.智性谦逊:一种元认知能力的解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306-310. 被引量:7
4 任杰,董佳歆,姜楠.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小米手机网络营销绩效评价[J] .中国软科学,2021(S01):297-304. 被引量:6
5 王巍.《冰点周刊》人物报道中的共情叙事——以新冠疫情环境下的人物特稿为例[J] .新闻传播,2021(10):32-34. 被引量:1
6 高冉,李智.“想象的转译”:数字传播技术的社会想象与转译实践[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5):131-152. 被引量:5
7 李文,周韵,李长青.师范院校大学生共情能力现状调查[J] .心理月刊,2023(2):192-195. 被引量:3
8 陈其锦,黄敏儿.情绪社会分享动机与社会适应[J] .心理学探新,2020,40(1):64-69. 被引量:5
9 汤丹丹,温忠麟.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问题与建议[J] .心理科学,2020,43(1):215-223. 被引量:609
10 颜志强,苏彦捷.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发展差异:元分析初探[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1):1-9. 被引量:39
引证文献161
1 景琦.聚焦与演化: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对策建议”——基于115篇核心期刊论文的调查分析[J] .新闻知识,2023(2):21-28.
2 李文,周韵,李长青.师范院校大学生共情能力现状调查[J] .心理月刊,2023(2):192-195. 被引量:3
3 刘子潇.共情技术理论的现代发展应用[J] .心理月刊,2020(23):237-238. 被引量:3
4 曲东晨.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咨询技术的运用[J] .南国博览,2019,0(9):171-171.
5 王立夏,程子琦,王沅芝.共情视角下大数据赋能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22,40(3):525-533. 被引量:12
6 张函.共情技术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研究[J] .法制与经济,2020(10):148-149.
7 岳璐,蔡骐.游弋于嵌入与脱嵌间:视频直播粉丝的情感劳动[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24-136. 被引量:13
8 吴佳芮.基于共情传播理论的后疫情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探析[J] .传播与版权,2021(5):118-120. 被引量:2
9 Bottom Up与Top Down[J] .管理学家(学术版),2013(12):34-34.
10 金怡,姚本先.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共情解析[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1):92-93.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976
1 朱琳.课程思政在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讨[J] .教育科学论坛,2022(27):48-51.
2 王巍.共情理论视角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学习共同体建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4):79-82. 被引量:4
3 闻羽,江潞潞.数字时代的共情: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情感策略研究[J]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2(2):179-194.
4 江雪华,图雅,蓝慧玲.医护实习生依恋模式、共情与困难医患关系认知的关系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3):59-60. 被引量:2
5 李玉梅,陈少霞.共情护理结合放松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 .慢性病学杂志,2021(3):443-445. 被引量:14
6 钟诸俍.基于年轻受众视角的主旋律人物展览形式设计——以“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为例[J] .艺术博物馆,2022(4):85-90.
7 马志翠.浅析高校辅导员管理学生工作中实现“立德树人”的途径[J] .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9(4):29-32. 被引量:1
8 马媛媛.浅析共情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 .学园,2020(32):69-70.
9 牛慧清,吴馥梅.生命叙事·价值感召·情感治愈——纪实性人物访谈节目的生产逻辑与实践反思[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2):116-132. 被引量:1
10 杨雨婷,杨雪琳,方夏妍.基于共情理念的城市微影像标题创新策略研究[J] .新媒体研究,2023,9(2):118-122.
1 范春玲,唐登华,康岚.共情在危机干预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3):369-371.
2 胜利.神入(empathy)之后--在精神病学领域译作“投情”之商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6):403-404. 被引量:2
3 徐韬元.心身医学的历史与现状[J]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9,22(4):246-248.
4 毕齐,骆迪.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8):1-2. 被引量:11
5 徐韬元,夏镇夷.中国精神疾病分类的历史与现状[J]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9,22(5):257-260. 被引量:1
6 徐凯文.Empathy:本源,内涵与译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6):407-408. 被引量:34
7 赵旭东.Eempathy的内涵与译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6):405-406. 被引量:7
8 怎样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再次发作?[J] .中老年保健,1998,0(4):47-47.
9 皮绍文,尹萍.偏瘫患者上下楼梯训练方法比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4):231-232. 被引量:4
10 杨德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制定工作的历史与现状[J] .上海精神医学,1989,1(S01):10-12.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