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茶叶》
1996年第1期14-17,共4页
Journal of Tea
参考文献2
1 王华夫,竹尾忠一,中央研究所,伊奈和夫,李名君.祁门红茶的香气特征[J] .茶叶科学,1993,13(1):61-68. 被引量:110
2 Norbert Fischer,Siegfried Nitz,Friedrich Drawert. über gebundene Aromastoffe in Pflanzen 2. Mitteilung: Freie und gebundene Aromastoffe in grünem und schwarzem Tee (Camellia sinensis)[J] 1987,Zeitschrift für Lebensmittel - Untersuchung und - Forschung(3):195~201
共引文献109
1 张春花,单治国,袁文侠,李亚莉,孙婷婷,秦太峰,夏凯国,任洪涛,李国荣,周红杰.不同有益菌固态发酵对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2010,30(4):251-258. 被引量:29
2 夏涛,时思全,宛晓春.微波、超声波浸提对茶汤香气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3):99-102. 被引量:21
3 游小清,王华夫.茶叶中萜烯醇配糖体的释放作用[J] .茶叶科学,1994,14(1):70-70. 被引量:28
4 郭雯飞,吕毅,江元勋.正山小种和烟正山小种红茶的香气组成[J] .中国茶叶加工,2005(4):18-22. 被引量:24
5 马宇平,岳田利,毛多斌.“湖南毛尖”香味成分的超临界CO_2萃取及在烟草中的应用[J] .烟草科技,2006,39(6):30-34. 被引量:19
6 赵和涛,游小清,黄建琴,舒庆龄,李名君.茶园施肥对祁门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1996,16(2):105-110. 被引量:25
7 曹潘荣,刘克斌,刘春燕,雷建军.茶角胸叶甲侵害对岭头单枞茶鲜叶芳香物质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1):2098-2101. 被引量:9
8 窦宏亮,李春美,顾海峰,郝菊芳.采用HS-SPME/GC-MS/GC-Olfactometry/RI对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香气的比较分析[J] .茶叶科学,2007,27(1):51-60. 被引量:50
9 蒋美红,包崇彦,念小魁,刘丽芬,朱东来,者为.红茶烟用香料的制备、分析及应用[J] .茶叶科学,2007,27(2):117-119. 被引量:7
10 窦宏亮,李春美,乔宇,顾海峰,周丽明.炒青绿茶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J] .食品科学,2007,28(5):258-261. 被引量:35
同被引文献206
1 张春花,单治国,袁文侠,李亚莉,孙婷婷,秦太峰,夏凯国,任洪涛,李国荣,周红杰.不同有益菌固态发酵对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2010,30(4):251-258. 被引量:29
2 洪涛,黄遵锡,李俊俊,唐湘华,慕跃林,许波.普洱熟茶和生茶香气成分的提取和测定分析[J] .茶叶科学,2010,30(5):336-342. 被引量:33
3 唐冬芬,邓高峰,王宏恩,谭小霞,王智超.以活性炭为主的吸附类空气净化技术发展综述[J] .洁净与空调技术,2010(3):6-9. 被引量:12
4 任健,杨志宏,杨晓文.四种传统名茶风味成分的比较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1):1-4. 被引量:5
5 骆耀平,董尚胜,童启庆,夏涛,屠幼英,须海荣.7个茶树品种新梢生育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J] .茶叶科学,1997,17(S1):25-28. 被引量:44
6 游小清,李名君,杨亚军,王华夫.萜烯指数在茶品系间的表达[J] .茶叶科学,1992,12(1):27-31. 被引量:8
7 李立祥.茶叶“吸附”浅析[J] .茶叶科学技术,1991,0(1):22-23. 被引量:8
8 王华夫,李名君,刘仲华,王增盛,施兆鹏.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变化[J] .茶叶科学,1991,11(S1):81-86. 被引量:69
9 赵和涛.利用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析红茶香气[J] .分析化学,1993,21(7):865-865. 被引量:5
10 张正竹,李英波,苏二正,李平.β-葡萄糖苷酶的蚕丝素蛋白膜固定化及其性质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30(6):6-9.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18
1 苏二正,夏涛,张正竹,黄继轸,胡颍蕙.共固定化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对茶饮料增香和除混效果的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5):125-129. 被引量:20
2 苏二正,夏涛,宛晓春,张正竹,黄继轸.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共固定化[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6,25(1):40-44. 被引量:12
3 韩孝坤,郭雯飞,吕毅.原产地域保护绿茶洞庭碧螺春的香气成分[J] .茶叶,2006,32(3):150-154. 被引量:21
4 李章海,王能如,王东胜,朱显灵,徐增汉,周慧玲.烤烟香气指数的建立及其与烟叶质量特征的关系[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055-1056. 被引量:35
5 魏志文,李大祥,张华艳,胡绍德,方世辉,宛晓春.红绿茶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109-112. 被引量:19
6 狄英杰.茉莉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技术,2008(2):1-4. 被引量:7
7 王欢,张振民.影响茶叶香气的几种因素[J] .福建茶叶,1997,20(3):40-42. 被引量:10
8 王能如,李章海,王东胜,徐增汉,周慧玲,朱显灵.我国烤烟主体香味成分研究初报[J] .中国烟草科学,2009,30(3):1-6. 被引量:61
9 狄化炤,胡增旬,丁远学,杨建材,狄咏梅.干燥方式与绿名茶香气特征的关系[J] .西南农业学报,1998,11(2):86-93. 被引量:13
10 曹艳妮,刘通讯.不同储存时间普洱生茶和熟茶香气成分分析[J] .食品工业,2011,32(10):64-67. 被引量:23
二级引证文献337
1 陈伟华,王晓如,戴亚,王龙,牛丽娜,何爱民.超临界CO_(2)萃取条件对烟草香料香味成分的影响[J] .现代化工,2022,42(S02):269-273.
2 马驰宇,方仕茂,姚键梅,刘惠芳,刘垚果,雷志伟,杨文,陈瑶.‘黔茶1号’鲜叶挥发性组分及其相对含量差异分析[J] .贵茶,2023(1):42-53.
3 王坤.固定化酶在工业中的应用[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5):107-110. 被引量:2
4 常爱霞,张建平,杜咏梅,王树声,贾兴华,付秋娟,张骏,刘洪祥.烤烟香型相关化学成分主导的不同产区烟叶聚类分析[J] .中国烟草学报,2010,16(2):14-19. 被引量:65
5 王斌,江和源,张建勇,王岩,黄永东.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及展望[J] .茶叶科学,2010,30(S1):521-526. 被引量:13
6 陈亚忠,欧浩明.英德市高香型黄炎茶香气化学组成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04,31(5):26-27. 被引量:4
7 徐毅,杨坚.茶叶保香包装的研究进展[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2):249-253. 被引量:2
8 霍权恭,杨京,刘钟栋,陈肇锬.信阳毛尖茶叶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J] .茶叶,2005,31(2):88-90. 被引量:1
9 霍权恭,杨京,刘钟栋,陈肇锬.信阳毛尖茶叶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7):108-110. 被引量:39
10 叶乃兴,杨广,郑乃辉,杨江帆,王振康,梁小虾.烘青茶坯香气成分的SPME/GC-MS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5(2):165-168. 被引量:29
1 杨锐.β-葡萄糖苷酶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研究[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4):24-28. 被引量:4
2 莫婷,张婉璐,李平.茶叶加工中品质关键组分的变化与调控机制[J] .中国食品学报,2011,11(9):176-180. 被引量:18
3 屠幼英,童启庆,骆耀平,董尚胜,须海荣.茶叶香气释放机理研究──龙井茶炒制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和醇系香气的关系[J] .茶叶,1999,25(1):20-23. 被引量: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