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7
On the Points in the research of Overseas Chinese Critics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3-188,共6页
Literary Review
参考文献9
-
1饶芃子.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J].文学评论,2003(1):176-179. 被引量:13
-
2刘登翰,刘小新.对象·理论·学术平台——关于华文文学研究“学术升级”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04(1):17-23. 被引量:13
-
3杨曾宪.质疑“国民性神话”理论——兼评刘禾对鲁迅形象的扭曲[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1):59-66. 被引量:19
-
4徐友渔.《质疑<白银资本>》,《南方周末》2000年6月16日
-
5刘禾.《(白银资本)究竟犯了谁的忌》,《南方周末》2000年7月27日
-
6王家范.解读历史的沉重──评弗兰克《白银资本》[J].史林,2000(4):89-105. 被引量:19
-
7刘北成.重构世界历史的挑战[J].史学理论研究,2000(4):67-69. 被引量:12
-
8王彬彬.胡搅蛮缠的比较——驳王德威《从“头”谈起》[J].南方文坛,2005(2):37-42. 被引量:18
-
9程光炜,孟远.海外学者冲击波——关于海外学者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讨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3):1-4.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7
-
1王国斌 李伯重 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
2张光达.《潘雨桐小说评论的评论》[J].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10-19.
-
3.《文艺报》[M].,2002年2月26日..
-
4黄锦树.《马华文学:内在中国、语言与文学史》[Z].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1996年.第42页.
-
5黄维樑.《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如何突破--从这个学科的方法学说起》[A]..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上海2002年)[C].,..
-
6刘禾.欧洲路灯光影以外的世界 再谈西方学术新近的重大变革[J].读书,2000(5):66-74. 被引量:21
-
7饶芃子.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J].文学评论,2003(1):176-179. 被引量:13
共引文献97
-
1钟良鸣,白浩.民粹与启蒙的混合:艾芜改造国民性路径新论[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1(2):198-211. 被引量:1
-
2颜敏.跨语境生存:传媒视野下的王德威及其华文文学研究[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1(2):78-87. 被引量:1
-
3左安秋.关于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若干史实的辨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20-130.
-
4冯淑娟.美国加州学派比较史学方法评析[J].北极光,2020,0(1):127-128.
-
5黄汉平.文化视角与诗学建构——评饶芃子的《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J].华文文学,2007(1):101-104.
-
6胡贤林.范式转换还是学科重构?——关于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学的思考[J].华文文学,2007(5):44-52. 被引量:1
-
7张蔚.后殖民批评与世纪之交的“国民性”讨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2):114-117. 被引量:1
-
8周萍.定位与出路——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问题与对策[J].华文文学,2006(5):36-40.
-
9肖雅.再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J].黑龙江史志,2015(13):245-246. 被引量:1
-
10乔新华.五十年来美国对中国史研究的两次转向[J].河北学刊,2004,24(4):144-147.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142
-
1马睿.当异质性冲击成为历史——对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研究,2009(2):41-47. 被引量:4
-
2旷新年.“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J].南方文坛,2003(1):3-6. 被引量:94
-
3薛羽.“现代性”的上海悖论——读《上海摩登——一种新的都市文化在上海1930~1945》[J].博览群书,2004(3):63-67. 被引量:6
-
4王宁.西方的汉学研究与中国人文学术的国际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0(4):5-13. 被引量:4
-
5冯金红.评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J].文学评论,1999(4):139-141. 被引量:4
-
6陈思和.九十年代文化思潮片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0(5):20-23. 被引量:5
-
7丰林.后殖民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响[J].外国文学,1998(1):67-76. 被引量:23
-
8王海龙.对汉学流变的回顾与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5(2):58-72. 被引量:7
-
9赵毅衡.非语义化的凯旋——细读余华[J].当代作家评论,1991(2):33-38. 被引量:69
-
10朱立立.视觉现代性与第五代电影的民族志阐释——以周蕾《原初的激情》为讨论对象[J].艺苑,2007(7):35-38. 被引量:6
引证文献17
-
1季进.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管窥[J].当代作家评论,2007(4):77-83. 被引量:4
-
2吴宏娟.姿态还是心态?——由海外“张学”看海外华人批评家的边缘立场[J].南方文坛,2010(2):42-47.
-
3洪治纲.现代视野中的文化整合与批评——关于李凤亮的文学批评[J].南方文坛,2010(5):9-13. 被引量:1
-
4陈小妹,单百灵,王冰冰.彼岸奇葩——谈北美华人批评家及其文化研究现象[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28(2):138-140.
-
5王琳.新儒学思潮与美国汉学界的现代文学研究路向——兼论“被压抑的现代性”命题的提出[J].当代文坛,2013(2):20-22.
-
6王琳.从“冲击”到“激活”——论海外汉学与晚清通俗小说研究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9):172-176. 被引量:1
-
7田星.摆渡者的声音——对海外华人学者中国电影研究的一种思考[J].电影新作,2014(1):61-67. 被引量:2
-
8谭永利.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国内的讨论初探[J].当代文坛,2016(5):55-59. 被引量:1
-
9苏文健.边缘姿态与见证历史:现代汉诗史书写的海外视野[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53-164. 被引量:1
-
10姚建彬,郭风华.“洞见”与“不察”--论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眼中的“感时忧国”精神[J].湖南社会科学,2017(4):155-16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9
-
1柯倩婷.如何从边缘位置考问现代性——评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J].文艺研究,2009(9):141-147. 被引量:6
-
2赵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梳理[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4):155-159. 被引量:4
-
3鲁晓鹏.华语电影研究姓“中”还是姓“西”?[J].当代电影,2015(12):105-109. 被引量:5
-
4郭恋东.论中国文坛对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接受与反思[J].学术月刊,2017,49(1):117-124. 被引量:1
-
5刘志华.陕南民间文艺的文化整合[J].戏剧之家,2017(13):271-271.
-
6苏文健.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理论建构——以张错为中心[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29-140. 被引量:5
-
7姜智芹.“我们”视界中的“他者”之论——评《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J].中国比较文学,2018,0(3):203-207.
-
8蒋述卓,李石.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话语论争和价值向度[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1):60-78. 被引量:23
-
9李佩仑,李雨蔚.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电影的研究及反思[J].文学教育,2020(24):118-119.
-
10韩晗.从预设立场到内在超越:海外中国文学研究中“现代性”范式嬗变及多元面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6):6-13.
-
1连欢欢.“庐山”之外听“胡琴”——海外华人学者的张爱玲研究[J].长安学刊,2011(1):82-83.
-
2朱寨.风风雨雨五十年[J].文学评论,2003(1):5-8.
-
3本刊编辑部,邓羊格,杨光.谁将占得梦幻般的先机?[J].中外管理,2007(1):20-21.
-
4刘禾,李凤亮.穿越:语言·时空·学科[J].天涯,2009(3):180-191. 被引量:3
-
5张颐武.自白的效用:耶利内克的启示[J].南方文坛,2005(4):16-17. 被引量:1
-
6李凤亮.走向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海外华人批评家的启示[J].新华文摘,2010(24):88-90.
-
7李艳.现象学:中国古代文论超越千古的对话[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S1):126-129.
-
8刘康.刘康的诗(3首)[J].诗歌月刊,2017,0(4):95-96.
-
9闫月珍.叶维廉对道家美学抒情性的探寻[J].学术研究,2008(5):148-152. 被引量:2
-
10解艾玲.女子有才——盛开在象牙塔里的五朵洋金花[J].山西文学,2006,0(1):1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