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儒家“道问学”精神的延续——兼论戴震对朱熹“格物致知”思想的继承超越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由朱熹的“格物致知”,到陆九渊和王阳明的“返身内求”,再到戴震的“察分理”,儒家的求知理论在发展中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朱熹试图努力将原始儒家的“道问学”精神以及“格物”之路推延下去,但结果却是陆九渊、王阳明“尊德性”精神及“内求”功夫的崛起。明清之际,戴震对宋明理学进行了猛烈批判,但在批判之下却恰恰接续了朱熹的“格物”理论,并由此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思想的深入发展。
作者
朱松美
机构地区
济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8-110,共3页
Theory Journal
关键词
儒家
道问学
朱熹
格物致知
戴震
察分理
分类号
B244.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49.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7
共引文献
384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7
1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
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55.
3
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55.
4
朱熹.大学章句·序[A].四书五经[C].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88.
5
.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
萧萐父 李锦全.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
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
8
朱熹.晦庵集·答陈齐仲[A].四库全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
王守仁.传习录[A].王阳明全集[M].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0
陆九渊集[M].钟哲.北京:中华书局,1980.
共引文献
384
1
许宗元.
儒道佛与中国旅游文化[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2):48-53.
被引量:5
2
史向前.
道教的人生追求与环境保护[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4):15-18.
被引量:4
3
田文军.
道德的中庸与伦理的中庸[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5):599-605.
被引量:6
4
葛荃.
“戒惧”心态与东林党人的政治悲剧析论[J]
.史学集刊,2003(1):24-29.
被引量:1
5
牛润珍.
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J]
.河北学刊,2001,21(1):50-52.
被引量:8
6
崔炳圭.
《红楼梦》的民主意识[J]
.东岳论丛,2000,21(6):102-106.
被引量:2
7
崔亨植.
关于宋代新儒家伦理论中“诚”的概念[J]
.东岳论丛,2000,21(6):110-114.
被引量:1
8
方尔加.
公共性:儒家与古希腊道德相异的基点[J]
.贵州社会科学,2005(1):80-84.
被引量:1
9
肖士英.
市场经济秩序道德基础的拓展与道德伦理化历史的终结[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1):60-66.
10
李衡眉,张世响.
从一条错误的礼学理论所引起的混乱说起──“礼,为人后者为之子”缘起剖析[J]
.史学集刊,2000(4):78-82.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3
1
漆永祥.
新发现戴震《江慎修先生七十寿序》佚文一篇[J]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1):122-123.
被引量:11
2
徐道彬.
论戴震对朱熹始终如一的态度[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4):16-20.
被引量:6
3
徐玲英.
是反动还是继承——再论戴震哲学与朱熹理学的关系[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4(1):67-73.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徐玲英.
同途殊归:论戴震对朱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以朱熹和戴震的《中庸》诠释为例[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1):31-39.
1
郑朝晖.
论惠栋的循“理”观[J]
.学术论坛,2007,30(10):22-24.
被引量:1
2
吴根友.
分理与自由──戴震伦理学片论[J]
.哲学研究,1999(4):36-43.
被引量:10
3
吴根友.
戴震伦理学中的自由思想申论[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53(4):55-60.
被引量:3
4
赵金刚.
从历史观出发看朱子的“理一分殊”[J]
.江苏社会科学,2016(4):25-31.
被引量:2
5
邓国宏.
戴震“以情絜情”说辨析[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5):25-32.
被引量:2
6
丁成际.
“明分”之道——荀子“明分使群”思想解读[J]
.社会科学论坛,2011(11):64-68.
被引量:3
7
张洪波,田文军.
宋学背景下的戴震理学[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3):93-97.
8
李逸铭.
浅析应用伦理学中的环境伦理[J]
.丝绸之路,2013(6):151-152.
9
夏俊.
理性的历史考察[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87-91.
10
赖尚清.
朱子和伊藤仁斋、戴震之仁论比较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2016(4):32-41.
理论学刊
2006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