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荒漠与荒漠化程度评价
被引量:
2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较详细地论述了荒漠与荒漠化的内涵及演变,提出了其异同点和荒漠化发展程度评价中零水平的确定方法。
作者
张煜星
机构地区
北京林业部规划院
出处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7-80,共4页
Arid Zone Research
关键词
荒漠
荒漠化
评价
分类号
P941.73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302
引证文献
24
二级引证文献
814
参考文献
13
1
夏训诚,1995年
2
王礼先,世界林业研究,1994年,1期
3
陶贞,董光荣.
末次冰期以来贵南沙地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J]
.中国沙漠,1994,14(2):42-48.
被引量:16
4
匿名著者,1994年
5
周特先,宁夏构造地貌,1994年
6
董光荣,青海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与防治途径,1993年
7
朱震达,中国沙漠,1991年,4期
8
团体著者,辞海,1989年
9
团体著者,草场资源调查技术规程,1986年
10
团体著者,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984年
二级参考文献
9
1
张家诚.
二氧化碳的气候效应与华北干旱问题[J]
.气象,1989,15(3):3-9.
被引量:41
2
董光荣,青海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与防治途径,1993年
3
李吉均,中国科学.B,1990年,10期,1086页
4
安芷生,中国第四纪研究,1989年,2期,46页
5
董光荣,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8年,2卷,1期,31页
6
董光荣,科学通报,1987年,32卷,4期
7
刘东生,黄土与环境,1985年
8
朱震达,中国沙漠概论(修订版),1980年
9
刘东生,中国的黄土堆积,1965年
共引文献
15
1
马明呈,宋西德,桓国江,徐生旺,才让旦智.
青海贵南高海拔沙地沙棘种群根系生物量的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3):11-14.
被引量:6
2
杨洪晓,卢琦,吴波,张金屯,孙德福.
青海共和盆地沙化土地生态修复效果的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2):7-12.
被引量:20
3
李锋.
全球气候变化与我国荒漠化监测的关系[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7,11(3):28-33.
被引量:2
4
张煜星,孙司衡.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土地范畴[J]
.中国沙漠,1998,18(2):188-192.
被引量:14
5
李婷,谭振忠,舒贵清,王晓兰.
气候因子对共和盆地木格滩荒漠化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11,39(6):66-70.
被引量:3
6
刘冰,靳鹤龄,孙忠.
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进展[J]
.冰川冻土,2012,34(2):403-410.
被引量:18
7
刘冰,靳鹤龄,孙忠,苏志珠,张彩霞.
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风成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揭示的气候变化[J]
.地球科学进展,2012,27(7):788-799.
被引量:16
8
李艳富,王兆印,余国安,王春振.
三江源区风沙沉积物的特性[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3(1):18-23.
被引量:3
9
冯晗,鹿化煜,弋双文,曾琳,邱志敏,崔梦淳.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中国季风区西北缘沙漠空间格局重建初探[J]
.第四纪研究,2013,33(2):252-259.
被引量:18
10
刘冰,靳鹤龄,孙忠,苏志珠,张彩霞.
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冬夏季风演化记录[J]
.中国沙漠,2013,33(2):433-442.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
302
1
张殿发,王世杰,李瑞玲.
诌议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制约机制[J]
.中国沙漠,2001,21(z1):1-5.
被引量:8
2
王文卿,李润杰,马成坤.
柴达木盆地荒漠化地区节水体系的研究[J]
.节水灌溉,2008(10):12-15.
被引量:1
3
何腾兵.
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状况及生态农业建设途径探讨[J]
.水土保持学报,2000,14(z1):28-34.
被引量:72
4
董玉祥,刘毅华.
对荒漠化研究基本问题的评述[J]
.地理科学,1993,13(3):242-249.
被引量:12
5
王勇,李明,万涛.
硅凝胶/CMC接枝聚丙烯酸盐的吸水机理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26(8):7-10.
被引量:3
6
丁国栋.
区域荒漠化评价中植被的指示性及盖度分级标准研究——以毛乌素沙区为例[J]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1):158-160.
被引量:61
7
周华荣.
景观生态学与荒漠生态环境监测[J]
.干旱环境监测,1993,7(1):36-39.
被引量:3
8
许迪,王少丽,蔡林根,B.Vincent.
利用NDVI指数识别作物及土壤盐碱分布的应用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2003,22(6):5-8.
被引量:25
9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
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6):87-90.
被引量:112
10
屈建军,黄宁,拓万全,雷加强,董治宝,刘贤万,薛娴,俎瑞平,张克存.
戈壁风沙流结构特性及其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19-23.
被引量:80
引证文献
24
1
刘洁,王勇,小岛纪德.
用于保水保肥的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J]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25(4):587-589.
被引量:8
2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
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6):87-90.
被引量:112
3
齐雁冰,常庆瑞,刘梦云,张静.
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程度土壤评判指标的确定[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9):98-102.
被引量:1
4
石蒙沂.
黄河上游沙质滩地模拟飞播试验[J]
.林业科学,2006,42(9):39-43.
被引量:2
5
刘新春.
关于荒漠化研究几个问题的探讨[J]
.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1):27-31.
被引量:5
6
陈志辉,徐旌,张卓亚.
文山州石漠化状况及成因分析[J]
.林业调查规划,2008,33(1):70-73.
被引量:6
7
李清河,孙保平,孙立达.
荒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3):67-73.
被引量:31
8
张煜星,孙司衡.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土地范畴[J]
.中国沙漠,1998,18(2):188-192.
被引量:14
9
崔琰,李锐.
库布齐沙漠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分析[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8(4):57-60.
被引量:4
10
崔琰.
荒漠化信息解译与动态变化研究以库布齐地区为例[J]
.节水灌溉,2010(9):48-50.
二级引证文献
814
1
刘琦,邓大鹏,鲁克文.
岩溶坡面土壤地下漏失过程模拟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2023,45(S01):166-170.
被引量:1
2
白晓永,冉晨,陈敬安,罗光杰,陈飞,肖碧琴,龙明康,李姿霖,张小芸,沈晓倩,杨姝,林心海,李朝君,张思蕊,熊练,王世杰.
中国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的方法、进展与展望[J]
.科学通报,2023,68(19):2550-2568.
被引量:10
3
杨江州,熊军,符勇,周志凯,李绍碌.
贵州修文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分析[J]
.贵州科学,2020(3):66-73.
被引量:1
4
周颖,杨秀春,徐斌,金云翔.
我国防沙治沙政策的演进历程与特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0(1):123-131.
被引量:12
5
王世杰,欧阳自远,刘秀明.
贵州岩溶地区土层的物质来源、成土过程、年代学及与石漠化相关性研究[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6,25(z1):15-19.
被引量:2
6
李松,熊康宁,王英,肖时珍,王茂强.
关于石漠化科学内涵的探讨[J]
.水土保持通报,2009,29(2):205-208.
被引量:31
7
梁春凤,唐通文,段建南.
土地利用系统社会功能及其评价体系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2):5205-5208.
被引量:2
8
文星,段翰晨,廖杰,薛娴.
石羊河流域植被指数时空变化及荒漠化遥感监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42(S1):415-422.
被引量:9
9
段锦.
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在石漠化研究中的应用[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1):9-10.
被引量:5
10
许留兴,熊康宁,张锦华,池永宽,谌妍,刘成名.
西南喀斯特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草业科学,2015,32(5):828-836.
被引量:18
1
王式功,董光荣,陈惠忠,李希良,金炯.
沙尘暴研究的进展[J]
.中国沙漠,2000,20(4):349-356.
被引量:351
2
青藏高原30年间荒漠化增长率达8.3%[J]
.中国科技财富,2005(3):92-92.
3
陆均天,邹旭恺,王锦贵,任国玉.
近3年我国沙尘天气较频繁发生的原因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8(1):107-113.
被引量:36
4
廉毅,高枞亭,任红玲,唐晓玲,安刚,张文哲,孙力.
吉林省西部荒漠化发展的陆地卫星遥感监测分析[J]
.气象学报,1999,57(6):662-667.
被引量:33
5
沙漠化及其防治[J]
.中国地理科学文摘,1999(1):18-22.
6
王明利.
荒漠化的再认识——辨析荒漠化与沙漠化[J]
.地理教学,2012(19):13-14.
7
徐宣斌,彭珂珊,胡普辉,刘延风.
沙尘暴对西部发展的危害及其治理[J]
.复印报刊资料(地理),2003(1):34-41.
8
李香云,王立新,章予舒.
近40年我国西北荒漠化区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变异特征——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J]
.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9(4):658-669.
被引量:12
9
王根绪,沈永平,程国栋.
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与成因分析[J]
.冰川冻土,2000,22(3):200-205.
被引量:123
10
林年丰.
第四纪地质环境的人工再造作用与土地荒漠化[J]
.第四纪研究,1998,18(2):128-135.
被引量:23
干旱区研究
1996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