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125-126,共2页
Statistics & Decision
同被引文献10
-
1潘海生,周志刚.高校集群:高校集聚的本质与研究视角[J].未来与发展,2009,30(11):78-81. 被引量:9
-
2丁建洋.筑波大学协同创新模式的逻辑建构及其运行机制[J].外国教育研究,2015,42(12):47-56. 被引量:11
-
3鲁诚至,刘愿.区域创新网络、异质企业成长与区域创新[J].科研管理,2017,38(2):77-83. 被引量:12
-
4谢瑜宇.借鉴世界三大湾区发展经验 把杭州湾经济区打造成一流湾区[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7,0(12):16-19. 被引量:10
-
5欧小军.世界一流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研究——以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3):83-100. 被引量:63
-
6齐小鹍,唐志勇,高素兵.日本“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背景、内容、特点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14):61-66. 被引量:9
-
7颜彭莉.《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发布 粤港澳经济影响力领跑四大湾区[J].环境经济,2019,0(3):68-71. 被引量:9
-
8许长青,郭孔生.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国际经验与政策创新[J].高教探索,2019(9):5-13. 被引量:34
-
9卢晓中,卓泽林.湾区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比较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2):90-98. 被引量:41
-
10张橙,朱良天.波士顿128公路高技术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因模型案例研究[J].智库时代,2020,0(8):154-15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8
-
1赵雄.沪苏同城化下苏州承接上海技术和人才外溢的对策研究[J].市场周刊,2021,34(7):56-58. 被引量:4
-
2洪成文,王佳明,刘偌菲.为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耦合发展支招[J].北京教育(高教),2022(11):13-19.
-
3朱铁军,桑青松.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发展协同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2):59-66. 被引量:2
-
4黄方方,孙清忠.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数字化:基于国际大湾区比较视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0(1):17-28. 被引量:10
-
5刘长江,周菁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3(5):106-115.
-
6傅佳妮,张继苹,曲姗姗,张治楠,杨路,黄泳.湾区视域下针灸推拿学虚拟教研室发展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22):21-23.
-
7靳新磊,曹景睿,曹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现状、挑战与路径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23(1):72-83. 被引量:1
-
8阙明坤,俞健.新型大学组织与城市耦合发展态势研析[J].教育研究,2024,45(4):109-122. 被引量:4
-
1江伟文.政府在推动产业群中的作用[J].珠江经济,2004(4):60-62.
-
2于学信,陈焕奎,宋茂荣,余敏说,王永树,曾礼,杨秋宝.西部大开发 重庆大发展 我们怎么办 笔谈[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00,0(4):17-26.
-
3谢斌鑫.不容小觑的群体力量[J].信息方略,2012(8):64-64.
-
4吴军民,黄世英.中越专业产品区行业协会组织运作比较——以广东南海Y协会和越南八幢T协会为对象[J].东南亚研究,2009(1):51-56. 被引量:1
-
5陈雪梅,姜鹏.竞争与合作共存情况下集群内企业的均衡位置分析[J].特区经济,2005(3):104-105. 被引量:2
-
6季玖.百联:以专业产品创造价值[J].中外缝制设备,2015,0(3):47-49.
-
7本刊记者.高交会“永不落幕”[J].中国经贸,2007(5):13-13.
-
8徐璐.专业化产业区建设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以浙江原生型产业区为例[J].经济论坛,2005(23):8-9.
-
9关华,徐斐.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J].经济与管理,2005,19(7):17-20. 被引量:3
-
10玩,得专业一点![J].汽车与运动,2010(4):1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