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改革》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2-22,共1页
CHINA REFORM
同被引文献10
-
1ShirleyAnnJackson,学白羽.工程教育的变革与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2):1-7. 被引量:6
-
2谢晋宇,宋国学.论离校学生的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5-92. 被引量:119
-
3王端庆.教劳研三结合是教劳结合的新发展[J].上海高教研究,1995,15(4):10-13. 被引量:2
-
4程介明.教育问:后工业时代的学习与社会[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4):5-14. 被引量:26
-
5陈云恺.教育转型论纲[J].社会科学战线,2006(1):228-233. 被引量:15
-
6殷瑞钰.关于工程与工程创新的认识[J].科学中国人,2006(5):21-25. 被引量:9
-
7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27(5):46-49. 被引量:142
-
8王端庆.“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走向[J].美中教育评论,2005,2(7):1-14. 被引量:1
-
9余寿文.21世纪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2(12):9-11. 被引量:15
-
10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3,24(2):60-64. 被引量:321
二级引证文献143
-
1赵羽习,申士军,姜秀英,邹道勤,金伟良,罗尧治.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教学改革中促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S2):55-58. 被引量:13
-
2郑其婷,张金钢.“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7).
-
3靳宏,陈虹,莫岳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S1):51-54. 被引量:2
-
4张莹.高等工程教育的“卓越”发展[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5(1):22-24.
-
5沈明君,赵立恒.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14).
-
6张全柱,雷旻,黄成玉.应用型本科行业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3,0(36):269-270.
-
7王秀梅,孙萍茹,安连锁.构建“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彰显人才培养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9(2):85-86. 被引量:30
-
8李正,徐向民.广东省高等工程教育官产学研结合体系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8(3):7-13. 被引量:9
-
9鱼曼曼.“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官产学合作[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4):64-65. 被引量:15
-
10张莹,刘春媛.关于应用型本科实施“卓越计划”的探索[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1(8):141-141. 被引量:5
-
1杨晓馨.高校辅导员的出路问题[J].山西教育(教学版),2010(8):58-59. 被引量:1
-
2贾淑凤.浅析高三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新课程(教育学术),2007,0(7):92-93.
-
3朱莲英,王德堂.高三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浅探[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4):83-84.
-
4让学生掌握实用技术贵州初中设职教课[J].职业教育研究,2005(6):19-19.
-
5贵州:初中设职教课让学生掌握实用技术[J].基础教育参考,2005(7):62-62.
-
6刘倩妮.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之我见[J].亚太教育,2016,0(7):70-70.
-
7李艳平.高三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浅探[J].科教文汇,2007(02X):52-52.
-
8姚转珍.我国高师教育向何处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106-108. 被引量:5
-
9王颖.翻转课堂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交际,2016(24):200-201. 被引量:5
-
10夏莉艳.学分制的理念及对我国高校的适应性[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5):53-55.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