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方法论立场 被引量:1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05年《政法论坛》基于学术立场,特辟专栏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政法学术研究现状展开了讨论,其中,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赖以为凭的支援性理据是什么”等问题引起了一系列争论、回应、批评甚或反批评。本刊认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意义至少指向了中国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性、能力、方式、技术等问题。勿庸置疑,这些问题关系着中国政法学术的体面与尊严。为此,本刊特约请法学界不同学科的学人从自己的专业或研究领域出发,以“笔谈”的形式进一步拓展这种讨论。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登载这方面的稿件,并期待您的加入和赐稿。
作者 夏锦文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
出处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15,共5页 Tribun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93.23.
  • 2[英]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M].陶传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 3[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 4[德]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 5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5(1):83-93. 被引量:268
  • 6[德]哈贝马斯 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3.537.
  • 7[英]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M].田佑中,刘江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 8[英]吉登斯.生活在后传统社会中[A].[英]贝克,吉登斯,拉什.自反性现代化[C].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 9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4):13-24. 被引量:298
  • 10[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78-79、33-34页.

二级参考文献25

  • 1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p. 105.
  • 2Agnes Heller, A Theory of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2, p. 284.
  • 3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p. 162.
  • 4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pp. 37, 38-39.
  • 5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63.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5页.
  • 7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三联书店,1987年版..
  • 8哈贝马斯 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 9费孝通.《小城镇 大问题》[A].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课题组编.《小城镇大问题: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论文选》[C].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
  • 10.《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序言[M].,“1990年版”.第21页.

共引文献732

引证文献15

二级引证文献11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