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法律适用》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2-94,共3页
Journal of Law Application
参考文献12
-
1葛琳.刑事和解——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的分析[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13(6):20-24. 被引量:12
-
2常怡,黄娟.现代诉讼的法理性透视[J].现代法学,2001,23(1):33-38. 被引量:30
-
3[日]谷口安平 王亚新 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
4乔纳森.科恩,何家弘.证明的自由[J].环球法律评论,1997,19(3):3-14. 被引量:71
-
5朱德宏.回应型司法与刑事契约[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13(6):15-19. 被引量:4
-
6邱俊芳,薛竑.“意大利刑事司法制度改革借鉴与抵制的磨合”,《刑事诉讼前沿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414—415页
-
7http://www.chinacart.org/lianghui/detail/.php?id=2247.
-
8麦高伟 杰弗里·威尔逊.《英国刑事司法程序》[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61-462页.
-
9马明亮.恢复性司法的程序化[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13(6):10-14. 被引量:8
-
10杜永浩.“附条件缓刑超越公私权间的藩篱”,《人民法院报》,2004—04—01
二级参考文献18
-
1范愉.世界司法改革的潮流、趋势与中国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J].法学家,1998(2):110-113. 被引量:28
-
2龙宗智.论坦白从宽[J].法学研究,1998,20(1):45-52. 被引量:64
-
3贺卫方.中国司法管理制度的两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7(6):116-129. 被引量:278
-
4乔纳森.科恩,何家弘.证明的自由[J].环球法律评论,1997,19(3):3-14. 被引量:71
-
5卜思天.儒佩基奇,王铮,降华玮.从刑事诉讼法治透视反对自证有罪原则[J].比较法研究,1999,13(2):261-272. 被引量:65
-
6刘作翔.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及其模式选择——兼对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结构论点的学术介评[J].法学评论,1998,16(5):40-50. 被引量:42
-
7叶传星.利益多元化与法治秩序[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7,19(4):3-10. 被引量:45
-
8孙本鹏.美国刑事诉讼中的变诉交易制度[J].中外法学,1996,8(1):61-65. 被引量:25
-
9季卫东.程序比较论[J].比较法研究,1993,7(1):1-46. 被引量:735
-
10谢晖.法制现代化研究论权力与权利界分及其对我国改革的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1994(2):106-110. 被引量:20
共引文献343
-
1帅红兰,刘建宏.恢复性司法对我国校园欺凌的应对[J].天津法学,2020(1):53-61. 被引量:2
-
2何家弘.司法证明模式的学理重述——兼评"印证证明模式"[J].清华法学,2021,15(5):5-19. 被引量:21
-
3张平.“恢复性”的背后——恢复性司法的法理学批判[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2):38-42. 被引量:2
-
4杨雅妮,刘丽娟.再论原告的管辖异议权[J].西部法学评论,2007(3):20-22. 被引量:2
-
5李连峰,何杰.不该失落的自由心证制度[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8-100.
-
6尚华,李明.民事证据规定视野下的法官角色[J].法律适用,2010(1):87-89.
-
7马永平.刑事和解协议法律效力的理论考察[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1):70-74. 被引量:2
-
8吕青.论相互印证——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的现实路径[J].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08,24(2):82-84. 被引量:10
-
9袁明圣.诉讼保障制度的必要性[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1):40-43.
-
10毛煜焕.民事程序选择权初探[J].人民司法,2002(8):53-55.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121
-
1孙长永.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与人身强制措施制度的完善[J].中国刑事法杂志,2022(2):108-131. 被引量:83
-
2冀祥德.从控辩关系看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演进发展[J].中国刑事法杂志,2022(1):139-157. 被引量:12
-
3陈瑞华.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21(1):78-96. 被引量:223
-
4张平.“恢复性”的背后——恢复性司法的法理学批判[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2):38-42. 被引量:2
-
5乔纳森.科恩,何家弘.证明的自由[J].环球法律评论,1997,19(3):3-14. 被引量:71
-
6杨一平,俞静尧.司法概念的现代诠释[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2):62-70. 被引量:8
-
7胡夏冰.为什么强制证人到庭作证——兼论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的基本思路[J].法学评论,2002,20(3):108-114. 被引量:55
-
8冯军.量刑概说[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15(3):27-35. 被引量:35
-
9陈卫东,刘计划,程雷.德国刑事司法制度的现在与未来——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赴欧洲考察报告之二[J].人民检察,2004(11):71-75. 被引量:50
-
10李民.德国刑事诉讼中的协商[J].人民检察,2005(02S):59-61. 被引量:4
引证文献10
-
1孙秀芹,周长军.契约视角下的刑事和解[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17-19. 被引量:4
-
2何静.赋予被害人辩诉交易权的法理分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1):42-45. 被引量:1
-
3陈骁敦.从普通程序简化审看协商性司法在我国现阶段推广的限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37-39.
-
4王新帅.证人出庭作证解决途径新探索——引入“协商性司法”解决机制[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24(1):73-75.
-
5李卫红,谭珍珠.论刑事司法三大模式的结构[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22(2):20-26. 被引量:3
-
6何明升.司法模式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及其渐进式亲和[J].学术交流,2012(11):45-51. 被引量:11
-
7王洪宇.中法比较视阈下我国公诉案件和解程序之再完善[J].中国法学,2013(6):131-140. 被引量:5
-
8杨胜荣.简易程序公诉模式探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5):106-109. 被引量:1
-
9刘计划,孔祥承.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建构——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展开[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2):40-49. 被引量:6
-
10刘恒源.成年人轻罪案件附条件不起诉的现实需要、理论基础与制度构建[J].南海法学,2023,7(2):1-13.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35
-
1卞建林.轻罪治理的程序响应[J].中国刑事法杂志,2024(2):34-54. 被引量:20
-
2师法起,米卿.监察调查阶段职务犯罪认罪认罚从宽建议的困境与出路[J].司法改革论评,2020(1):225-236. 被引量:1
-
3廖明.论刑事和解的客体[J].比较法研究,2010,24(5):80-94. 被引量:3
-
4章祖众.刑事和解的价值及其理论困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4(12):75-76.
-
5刘如浩.程序价值视野下的检调对接[J].人民检察,2011(1):27-30. 被引量:2
-
6谭趁尤.刑事和解契约性及其价值分析[J].商业时代,2011(22):103-104.
-
7何明升.司法模式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及其渐进式亲和[J].学术交流,2012(11):45-51. 被引量:11
-
8卞建林,陶加培.新时代刑事程序法治研究新发展——2018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J].人民检察,2019,0(2):18-22.
-
9张坤.可能性与空间考量:精神障碍者的司法社工介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23-29. 被引量:2
-
10杨旭.司法社工在少年司法领域中的应用——以意大利经验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2):39-48. 被引量:6
-
1苏力.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J].法学研究,1998,20(1):1-13. 被引量:253
-
2徐慧.辩诉交易之理论意义及可行性分析[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7(1):12-14.
-
3邓焱心.尊重内生规范与法治——读埃里克森的《无需法律的秩序》[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4(15):194-195.
-
4艾佳慧.博弈论视野下的民间法与国家法——从埃里克森和小波斯纳的学术贡献切入[J].政法论丛,2009(5):3-14. 被引量:8
-
5丁晓璐.国际刑警组织第六十四届大会在京隆重开幕[J].人民公安,1995(20):4-4.
-
6练眼力[J].祝你幸福(午后),2008,0(9):69-69.
-
7辛鸣.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J].党建文汇(上半月),2015,0(4):28-28.
-
8张有祥.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四力”[J].新华月报,2016,0(8):26-27.
-
9郑殿兴.以“和谐眼光”抓稳定[J].中国律师,2005(6):16-16.
-
10李华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硬要求”[J].领导科学,2017,0(6):4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