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应用免耕栽培技术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3
出处
《中国农技推广》
2006年第10期14-15,共2页
China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同被引文献13
-
1张海林,高旺盛,陈阜,朱文珊.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16-20. 被引量:286
-
2彭泰辉.不同免耕方式对杂交中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5):29-32. 被引量:2
-
3闫其柏.油菜免耕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01S):71-71. 被引量:1
-
4廖必长,吴利兵.超级水稻Ⅱ优明86强化栽培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352-2352. 被引量:9
-
5丁涛,秦玉金.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效益及生育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337-3338. 被引量:58
-
6张千海.水稻浅旋耕机械平整及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3944-3944. 被引量:4
-
7李友军,吴金芝,黄明,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2):44-48. 被引量:108
-
8农业部农机化司.中国保护性耕作[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85.
-
9王靖,林琪,倪永君,刘义国.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5):881-884. 被引量:13
-
10张云兰,王龙昌,邹聪明,胡小东,何遂,朱建国.保护性耕作对小麦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2):71-74.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8
-
1强惠葱,强刚,陈正发.水稻直播栽培技术探讨[J].农技服务,2007,24(7):14-14.
-
2张炼生,黄康德.11个杂交早稻新组合的引进试验[J].农技服务,2008,25(2):46-47. 被引量:2
-
3王保国.水稻抛秧技术[J].农技服务,2011,28(6):754-754. 被引量:2
-
4李瑞,卢钰升,徐培智.浅谈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1-6. 被引量:14
-
5杨春玲,韩勇,薛鑫,薛志伟.免耕播种实践及其对小麦生产环境因素的影响[J].园艺与种苗,2015,35(10):3-5.
-
6张新臣,潘潇,王海龙.小麦免耕播种与深耕翻旋耕播种对比试验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37(9):28-31. 被引量:6
-
7江茂鑫.全免耕小麦种植技术措施[J].农技服务,2016,33(13):59-59.
-
8赵杰,于伟茹.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推广应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1,24(9):115-116. 被引量:1
-
1钱光荣.山区农村旱地推广免耕种植技术的重要性[J].大科技,2014(6):262-263.
-
2景泰来.“一膜两作”免耕种植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3(11):15-17. 被引量:1
-
3唐新海,凌钊,杨桂梅.沿海咸酸田冬马铃薯—春玉米免耕种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85-86. 被引量:1
-
4潘继兰.利用免耕法栽培蔬菜[J].西北园艺(蔬菜),2006(2):4-5.
-
5陈立梅,张新玲.新疆春小麦免耕效果研究[J].新疆农业科技,2004(5):21-21.
-
6王兆华,李立科,赵二龙,洪晓强.西部旱作农业的有效新技术──留茬少耕或免耕秸杆全程覆盖[J].生态学杂志,2001,20(3):71-73. 被引量:12
-
7高建林.烟墒免耕种植技术[J].云南农业,2005(4):9-9. 被引量:1
-
8李聪花.烟墒免耕种植技术在秋马铃薯栽培技术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2,21(7):148-149.
-
9方路斌,罗河月,陈洁,李平,郭冬梅.麦茬谷子机械化免耕种植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17(1):19-20. 被引量:1
-
10杜士云.豫南小麦水稻互套免耕种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2):36-3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