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被引量:
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21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高职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容置疑的巨大作用。发展高职教育,有利于提高基层劳动者的创新素质,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产业创新水平,打破发达国家建立的技术壁垒,也有利于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助力区域经济腾飞。
作者
黄宗远
机构地区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出处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1-72,共2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自主创新体系
地位和作用
分类号
G718.5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9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161
同被引文献
39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56
参考文献
7
1
耿素杰,王琦.
自主创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25-27.
被引量:2
2
陈解放.
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调整[J]
.中国高教研究,2005(9):48-50.
被引量:22
3
Freeman 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London:Pinter,1987.
4
Nelson R R.(e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5
Edquist,Charles.System of Innovation:Technologies,Institu tions and Organization[M].London:Pinter/Cassell,1997.
6
吕春燕,孟浩,何建坤.
研究型大学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5):1-7.
被引量:38
7
陈先运.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J]
.中国高教研究,2005(3):48-50.
被引量:103
二级参考文献
19
1
王战军,周海涛.
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大学——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基本问题研究(三)[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10-13.
被引量:101
2
李寿德,李垣.
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1999(1):24-27.
被引量:49
3
马陆亭,马桂荣.
试析研究型大学的边界条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6):60-61.
被引量:5
4
李荫榕,孟庆伟.
国有大型企业为何难以走上自主创新之路[J]
.科技管理研究,2004,24(4):23-25.
被引量:8
5
李沛武,刘桂兰.
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及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J]
.中国高教研究,2004(11):69-70.
被引量:47
6
徐冠华.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走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J]
.中国科技产业,2005(4):9-13.
被引量:12
7
樊刚.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8
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共引文献
161
1
张都应,刘珠梅,张宏旗.
发挥高等学校优势、加强原始创新、推动科技进步[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z1):6-9.
被引量:4
2
邓位华.
职业技术教育是边远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J]
.科技资讯,2008,6(18).
3
何倩.
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及启示[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1):30-33.
被引量:13
4
陈京培.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问题初探[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76-78.
被引量:1
5
李友刚.
工业突破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应发挥的作用[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9(5):61-62.
6
郭娅娟.
河南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策略选择[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
7
夏道澄,朱海星.
高职院校专接本教育教学规律探索[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30(2):64-66.
8
洪晓军.
自主创新战略下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革[J]
.高教与经济,2008,21(1):24-27.
被引量:2
9
陆根尧,云鹤.
基于要素密集度视角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0(S2):295-304.
被引量:5
10
宋晓杰.
优化高职专业结构 提升吉林区域经济[J]
.中国商界,2009(12):198-198.
同被引文献
39
1
刘合群.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体制创新问题研究[J]
.高教探索,2004(3):30-32.
被引量:5
2
陈先运.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J]
.中国高教研究,2005(3):48-50.
被引量:103
3
陈解放.
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调整[J]
.中国高教研究,2005(9):48-50.
被引量:22
4
王晰巍,靖继鹏,霍明魁.
知识供应链研究综述[J]
.情报科学,2006,24(7):1104-1110.
被引量:18
5
陈振中,蒋文宁.
论教育身份成层的原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3):107-112.
被引量:17
6
叶继国.创新促发展推动工业化--我省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报告.黑龙江科技统计,2008,(1):8-9.
7
国家统计局.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EB/OL].[2009-03-25].http://www.stats.gowcn/tjsj/qtsj/zgkjtjnj/2007/t20090104_402530290.html.
8
[1][美]内森·罗森伯格.探索黑箱:技术、经济学和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2.
9
李红.
立足地方经济 发展高职教育[J]
.中国电力教育,2007(9):38-40.
被引量:2
10
杨开忠.构建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三种途径[EB/OL].人民网-《人民论坛》:2006,(04).
引证文献
6
1
周哲民,韩锡斌.
基于产教融合理论逻辑的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运行模型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7(18):25-34.
被引量:26
2
周月俊.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高职教育的作用与定位[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3):7-9.
被引量:2
3
黄宗远.
论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与制度创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5):17-19.
被引量:5
4
孙希波.
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参与机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7(7):22-24.
被引量:22
5
孟昭上.
试析高校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有作用--兼论高校在产学合作教育中的定位[J]
.中国高教研究,2011(2):61-62.
6
孔祥超.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与外延研究[J]
.管理观察,2014(11):96-9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56
1
周哲民.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
.湖南教育(下旬)(C),2024(6):38-40.
2
周哲民.
“大职业教育观”视域下产教融合的新内涵与新样态[J]
.湖南教育(下旬)(C),2023(11):55-58.
被引量:3
3
周哲民.
新职教法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路径探析[J]
.湖南教育(下旬)(C),2022(7):43-45.
被引量:1
4
陶金虎,郄海霞,王世斌.
我国工程人才数字能力要素识别与体系构建——基于校企供需两端的整合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23,44(7):77-86.
被引量:1
5
周哲民,李思.
产教融合型县市区建设发展需求、现实梗阻与纾困路径[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6):30-33.
6
颜科红.
“双链融合”视域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索[J]
.装备制造技术,2022(2):92-95.
被引量:5
7
丁青,况世华,刘伟.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高职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探讨[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6):39-41.
被引量:2
8
彭瑛.
基于问题解决的农村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J]
.云梦学刊,2009,30(3):135-136.
被引量:4
9
谢登斌,韩伟平.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视点——企校共建冠名班的多维透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3):99-102.
被引量:9
10
张莉莉.
转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17-17.
被引量:1
1
黄勇.
试论如何增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
.中国市场,2008(5):90-91.
2
黄少波.
基于自主创新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和构建[J]
.特区经济,2007(1):116-117.
被引量:2
3
蔡国栋.
自主创新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30-33.
4
李红,林英华,娄成香,郭素娇.
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和重点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3):1-2.
5
刘秀杰.
创新永远 文化永恒——中国一航创新文化核心理念的理论分析[J]
.中国军转民,2007(12):33-36.
6
马春艳,冯中朝.
我国农业生物产业国家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5):70-72.
被引量:7
7
萧萧.
关注农民工群体[J]
.就业与保障,2014(5):8-9.
8
高守国.
关于考选领导干部面试试题[J]
.领导文萃,2012(17):106-109.
9
雷平,杨高斐.
提高青工创新素质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
.石油政工研究,2002(5):46-47.
10
李旭东,冯志琳.
唐山市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经济增长的障碍、成因及对策——基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国民经济从业人员影响的实证研究[J]
.全国商情,2007(3):96-98.
被引量:1
中国高教研究
2006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