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1年第1期21-23,共3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40
-
1李国霖.论优化"教育交往"[J].上海教育科研,2004(3):32-34. 被引量:2
-
2关文信.教学交往有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5(1):1-4. 被引量:8
-
3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0(2):58-62. 被引量:222
-
4徐继存.论教学交往研究及其价值导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6(6):15-19. 被引量:19
-
5陈旭远.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86-92. 被引量:50
-
6李瑾瑜.教学交往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5(6):41-46. 被引量:10
-
7朱佩荣.季亚琴科论教学的本质(上)[J].全球教育展望,1993,23(5):38-45. 被引量:45
-
8李小红.论我国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场与失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7):56-59. 被引量:14
-
9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20(5):10-13. 被引量:313
-
10王明全,肖开英.略论师生交往的有效性原则[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51-5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48
-
1胡先富,李华平.基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3):25-28. 被引量:4
-
2刘思言.独立学院成人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5):88-89. 被引量:1
-
3张勇.“交往”视野下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0,25(S1):91-93.
-
4马从安,陆刚.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分析[J].中国教师,2010(S1):10-11.
-
5汪焰梅,覃静.论大学交往教学的困境及出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9):53-54.
-
6张勤.外语教学的有益探索——“英语寝室与课堂教学互动”模式[J].教育研究,2007,28(6):87-91. 被引量:16
-
7张华龙.基于经验的教学:本源、进展与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6):34-38. 被引量:3
-
8王丽燕,孙大峰.创造和谐氛围 优化教学效果——论高校音乐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的教学交往[J].音乐创作,2007(5):128-130.
-
9姚红,徐蔚.解读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4):4-6.
-
10姚红,张建.高职课堂教学的创新解读与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12):149-151.
-
1曾英.试论课堂教学交往[J].教育与职业,2006(36):130-131. 被引量:4
-
2乌兰.课堂教学交往中的教师角色[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2,32(2):31-33. 被引量:9
-
3毛玉玲.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交往中的情感投入[J].新课程(教研版),2010(11):64-65.
-
4方中权.素质教育视野中的课堂教学交往[J].教育评论,2000(3):43-45. 被引量:4
-
5曾英.试论师生课堂教学交往[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7(3):10-12. 被引量:1
-
6范蔚.论教学交往活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9(7):42-47. 被引量:9
-
7何健.论课堂教学交往的有效性[J].当代教育科学,2011(1):26-28. 被引量:2
-
8郭庆兰.浅论课堂教学交往的有效性[J].科教导刊,2010(8):53-53.
-
9傅建春.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交往[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1):49-49.
-
10帅飞飞,李臣之.中学教师课堂教学交往行为意向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6):4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