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65-166,共2页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T.
参考文献4
-
1魏江,魏勇.产业集群学习机制多层解析[J].中国软科学,2004(1):121-125. 被引量:74
-
2买忆媛,聂鸣.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2):6-10. 被引量:25
-
3姚铮,朱强.金融创新的技术共同体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2,20(4):445-448. 被引量:12
-
4Leon A.G.Oerlemans,Marius T.H.Meeus,Frans W.M.Boekema.Firm clustering and innovation:determinants and effects[J].Paper in regional science,2001(80)
二级参考文献10
-
1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经济地理,2001,21(5):550-553. 被引量:193
-
2斯科特·梅森 罗伯特·默顿.金融工程学案例:金融创新的应用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39.
-
3默顿.默顿米勒论金融衍生工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52.
-
4魏江.产业集群: 创新系统和学习范式 .浙江省自然基金结题报告[R].,2002..
-
5许为民 王诗安 等.自然辩证法新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322-326.
-
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
7王春峰,张维,王士庄.金融创新的未来趋势及其影响[J].经济学动态,1998(5):53-56. 被引量:6
-
8任映国.21世纪将是投资银行实施金融工程战略的世纪[J].金融科学(中国金融学院学报),2000(2):4-7. 被引量:3
-
9吴涧生.当前世界金融发展的十大特征和趋势[J].国际金融研究,2001(1):45-50. 被引量:12
-
10魏守华.企业集群中的公共政策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1,23(6):52-57. 被引量:49
共引文献108
-
1张爱民,王有远,刘加夫.区域发展战略视域下产业集群绩效评价研究——以江西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16):6-11. 被引量:1
-
2彭灿.企业集群知识系统工程:一个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J].工业技术经济,2005,24(8):2-5. 被引量:1
-
3王芹.中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基于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07(17):146-147. 被引量:1
-
4全笑蕾,孙庆波.集群学习机制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6,7(4):1-4. 被引量:1
-
5童长江.基于城乡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鄂州市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1):175-178. 被引量:2
-
6陆根尧,云鹤.基于要素密集度视角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S2):295-304. 被引量:5
-
7雷如桥,陈继祥,刘芹.基于集聚效应的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5,24(1):81-84. 被引量:8
-
8许正中,刘晓晨.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集群战略定位[J].嘉兴学院学报,2005,17(1):96-100. 被引量:2
-
9韩晶,王迎军.产业集群学习能力的动态模型[J].南京社会科学,2005(3):26-31. 被引量:23
-
10李凯,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一个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2):51-57. 被引量:49
同被引文献50
-
1张醒洲,唐莹莹.合作企业间交易信任理论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5(5):30-33. 被引量:4
-
2任巧巧.论中小企业集群内共生效应[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110-113. 被引量:5
-
3纪淑娴.企业集群信任机制的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5,25(4):16-18. 被引量:12
-
4杨冬梅,赵黎明,陈柳钦.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10):79-83. 被引量:32
-
5刘珂,和金生.论产业集群中的区域创新网络建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84-87. 被引量:6
-
6朱杏珍.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行为机制分析[J].经济论坛,2006(6):4-7. 被引量:8
-
7包建华,方世建.安徽茶叶产业集群式发展: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27(6):65-68. 被引量:44
-
8杨水利,何辉.输变电设备制造业集群集聚效应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7):147-150. 被引量:2
-
9王凤洲,齐慧.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效应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15):311-313. 被引量:2
-
10杨青,吴娟.论技术创新的企业集群效应[J].商业研究,2006(16):111-114. 被引量:2
引证文献8
-
1张艳,吕冬梅.产业集群创新效应的内部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05Z):101-102.
-
2邱凤霞,王艳文,贺桂欣.昌黎县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2S):328-329. 被引量:11
-
3王小丽.信任机制下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构建策略[J].企业经济,2008,27(3):15-17. 被引量:8
-
4张云昌,杨生秀.滨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9):67-68. 被引量:2
-
5梁晶,李晶.高新科技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软科学,2011,25(9):10-13. 被引量:12
-
6石培哲,张明玉.信任与全球价值链中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101-103. 被引量:1
-
7冯朝军.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效应的实证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6):55-61. 被引量:4
-
8冯朝军,谢佳佳.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效应和影响因素分析[J].决策与信息,2018(8):120-127.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43
-
1徐颖,张硕,聂萌,孟鑫.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J].投资与创业,2021(7):111-113. 被引量:2
-
2肖四喜.我国中小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21(S01):21-22.
-
3董蕾.政府在辽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2(12):127-129. 被引量:1
-
4王超.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2):253-254. 被引量:2
-
5李育华,梁进社,张芸.国内外葡萄酒产业集群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683-689. 被引量:9
-
6王博文,刘震,杨和财.烟台地区葡萄酒产业集群研究[J].中国酿造,2009,28(11):180-182. 被引量:3
-
7曹鹏,陈迪,李健.网络能力视角下企业创新网络机理与绩效研究——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企业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11):1742-1748. 被引量:16
-
8张明莉,李飞虎.生态位视域下的昌黎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12(4):8-10. 被引量:4
-
9陈艺.产业集群中创新网络的演变机制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23(11):18-19. 被引量:1
-
10李星,范如国.产业集群中信任机制的动态分析[J].管理学报,2011,8(4):587-594. 被引量:5
-
1丁敏.企业应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管理创新[J].功能材料信息,2006,3(2):31-31. 被引量:1
-
2侯言超.科技+文化,中石化的混合动力[J].中国石油石化,2011(14):70-71.
-
3陈述.说经济利益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是否也是动力?[J].经济管理,1980,6(8):64-64.
-
4薄景军,董天宇.浅论创新[J].党史博采(下),2008(7):44-45.
-
5杨振中.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J].决策咨询通讯,2003,14(6):52-53.
-
6庄茂兰.抓内部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动力[J].轻工集体经济,1988(6):33-33.
-
7沈大农.创新是“新经济”的核心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J].金山企业管理,2000(4):21-22.
-
8樊汴玲.浅谈企业如何巧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J].管理观察,2010(2):163-164.
-
9周红梅.试论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J].全国商情,2009(21):34-35.
-
10易小清.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及策略探讨[J].经济视野,2013(7).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