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内经》疾病辨证方法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内经》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包含着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对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90年代以来,有关《内经》疾病辨证的文献资料作以简要整理,着重从疾病辨证思想、辨证方法、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其研究动态进行概括。
作者
刘国萍
周国琪
机构地区
上海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医文献杂志》
2007年第1期59-61,共3页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基金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T0305)
上海市教委项目(编号:05CE37)资助
关键词
《内经》
疾病
辨证
论治
分类号
R241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33
共引文献
95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3
1
邢玉瑞.
道家思想与《内经》理论建构[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22(5):3-5.
被引量:4
2
史向前,邱建新.
老子思想与《内经》[J]
.医学与哲学,1999,20(9):55-56.
被引量:3
3
欧阳泽祥.
兵家思想在中医治则理论中的类比应用[J]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12):527-528.
被引量:7
4
周国琪 张再良 陈晓 等.对《内经》病、证、症的辨识.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3(3):1-3.
5
王伯章.
六经辨证的原义、结构与本质及相关问题探讨[J]
.中医药学刊,2004,22(1):20-21.
被引量:6
6
邵学鸿.
《内经》热病初探[J]
.江苏中医药,2003,24(8):8-9.
被引量:5
7
戴永生.
五行辨证概说(2)[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2,4(3):217-218.
被引量:10
8
童舜华,童瑶,段逸山.
《黄帝内经》病证结合论治思想的萌芽[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1):14-14.
被引量:12
9
杜俊英.
《内经》痹证证型论[J]
.时珍国医国药,1999,10(6):486-486.
被引量:5
10
吴国其.
《内经》论咳初探[J]
.广西中医药,1993,16(4):30-32.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王永炎.今日中医内科(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09.
2
庞朴.说参[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66.
3
张沅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病学(第1版)[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47-48.
4
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黄帝内经灵柩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
T.E鲁 博尔顿.医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年.206,886.
6
王洪图,黄帝医术临证切要,1993年,15页
7
王进金,内经类证论治,1987年
8
赵棣华,内经新识,1980年
9
范华昌.《痿论》质疑[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11):41-41.
10
周伟昌.
“肺热叶焦”——痿证主要病机的地位不容动摇[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8):35-35.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95
1
刘明旺,谢蓓莉,宋博策,别玉龙,赵福海.
“因势利导”思想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的应用[J]
.辽宁中医杂志,2022,49(9):68-70.
被引量:1
2
蒋明,杨进.
《金匮要略》与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设置[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57-59.
3
赵海燕,郭雁玲,徐琴轩.
《内经》脏腑风证与临床[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4):304-304.
被引量:1
4
唐雪梅.
《内经》痿证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6):350-352.
被引量:12
5
阎小燕,李庆梅.
对黄疸中医研究现状的思考——关于建立中医肝病疾病史的设想[J]
.中医研究,2006,19(3):5-9.
被引量:3
6
徐月英,王喜涛,赵明山.
《黄帝内经》思维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4):247-248.
被引量:2
7
邓丙戌.
皮肤病3种“论治”方法反思及“辨病证论治”探讨[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5(2):118-122.
被引量:2
8
姜德,周铭心.
燥邪病因与咳嗽的关系探讨——西北燥证病因相关研究[J]
.新疆中医药,2006,24(5):7-9.
被引量:21
9
黄煊.
析《内经》论咳[J]
.中医文献杂志,2006,24(4):25-27.
被引量:2
10
景红军,鲍晓东.
道家思想与中医学关联性研究综述[J]
.中医药文化,2006,1(6):42-44.
被引量:3
1
张琮.
《内经》对耳鼻咽喉科疾病辨证的指导[J]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11):4-5.
被引量:1
2
王惠君.
论《伤寒论》浮脉的辨证意义[J]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4):277-278.
被引量:6
3
赵小青,陈延,蔡安和.
辨阴阳 治便秘[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65-65.
4
朱湘生,周泽泉,冯利君,蔡叶波.
消化系统疾病辨证与TXA_2、PGI_2的临床意义[J]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3):172-173.
5
江运长,彭俊,孙学争,彭清华.
证素辨证在眼底疾病辨证中的应用[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10):5-7.
被引量:6
6
尤晓苏.
眼底疾病辨证方法探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24):2374-2374.
被引量:1
7
惠秋沙.
乐口颗粒中小檗碱的HPLC测定及其在制剂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1,7(8):24-25.
8
李柳,朱敏为,朱垚,金路,郭立中.
周仲瑛教授辨治皮肤疾病验案探析[J]
.环球中医药,2013,6(10):749-750.
被引量:2
9
万圆圆.
浅议“问月经”在妇女其他疾病辨证中的重要性[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22(2):59-59.
10
崔东铉,赵文莉,赵红,武连仲.
武连仲教授腧穴刺法浅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8):13-13.
被引量:4
中医文献杂志
200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