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对理工科学生的吸引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课题,尤其在理工科大学,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为教学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一些针对性的举措。
作者
朱鸿亮
艾军
唐华
机构地区
西安理工大学
出处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2-153,共2页
China Adult Education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
教学效果
吸引力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庞小宁.
论理工科大学哲学教育[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72-73.
被引量:1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探索——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占安教授[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2):4-6.
被引量:21
3
唐少杰.哲学的魅力--关于深化哲学公共课中理论思维的若干随想[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4
徐伟.
学生专业差别与“两课”教学[J]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19(3):45-48.
被引量:2
5
孙丽艳.
高职两课教学方法改革浅析[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1(11):73-74.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7
1
卢小珠.
工科专业“两课”改革与人文社科课程体系的建立[J]
.高等教育研究,1997(5):77-80.
被引量:12
2
梁淮平.
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特点提高“两课”教学质量[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30-331.
被引量:7
3
沈壮海.
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破除旧观念中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2003(21):10-12.
被引量:13
4
黄运焘.
灌输理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初探[J]
.高等农业教育,2004(3):36-39.
被引量:4
5
覃宪儒.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1):174-176.
被引量:9
6
罗月丰.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13(1):40-45.
被引量:52
7
史云波,董德福.
“两课”教学应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1):89-92.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22
1
易敬源.
“思政课”教学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J]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15(2):61-63.
被引量:1
2
孙锐,庄雷.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综合体系的构建[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2):18-20.
被引量:4
3
程子军.
在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互动”教学中实现和谐教学[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8(5):41-43.
被引量:5
4
赵丽梅.
对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探讨[J]
.教育探索,2007(7):103-104.
被引量:16
5
阎占定,程莹.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J]
.湖北社会科学,2007(7):155-157.
被引量:18
6
郑晓丽.
关于增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8-70.
被引量:1
7
高青梅.
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3):71-73.
被引量:14
8
张开城.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探索[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4):60-61.
被引量:12
9
邓小明.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5):55-56.
被引量:1
10
于庆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专题教学模式探析[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1):131-133.
被引量:14
1
栾树森.
多角度强化世界观教育提高育人水平[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1999,0(11):5-6.
2
杜虹.
简析成语、名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运用[J]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1,18(3):87-88.
3
骆昭平.
论哲学课教学目标:受用和享受的和谐统一[J]
.柳州师专学报,1999,14(4):65-68.
被引量:1
4
张润玲,阎永.
哲学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J]
.张家口师专学报,2001,17(2):69-71.
5
韦海峰,刘强炎.
谈谈讨论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应用[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S1):47-48.
6
任慧英,孙建乐.
不断探索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吸引力[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S1):221-223.
7
任雪萍.
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教学的省思[J]
.中国高教研究,2004(6):78-78.
被引量:1
8
吴贻玉.
关注现实·注重比较·引起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法初探[J]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81-83.
9
于国艳.
刍议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5):140-141.
10
晏玉斌.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2):73-75.
中国成人教育
200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