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阴虚血瘀证探析 被引量: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论述了阴虚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和临床特点。认为阴虚、血瘀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决定了阴虚血瘀证的广泛性,但以阴虚致瘀为主。同时,认为阴虚证多存在微观血瘀的病理变化,故阴虚燥热内盛的病证;热毒炽盛,窜扰脏腑、脉络的病证;郁热蕴阻脉络、关节的病证;阴虚热盛有出血倾向的病证;性喜柔润,以阴为体的脏腑病证等,易出现阴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患者易发生中风和心肌梗死,属血瘀证中比较危险的一种。
作者 周唯
机构地区 山东中医药大学
出处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95-97,共3页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二级参考文献19

  • 1陈贵廷 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86-288.
  • 2毛文书.眼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34-134,153.
  • 3时振声,建国40年中医药科技成就,1989年
  • 4胡传根,中国免疫学杂志,1988年,4卷,1期,27页
  • 5谌饴璞,中华内科杂志,1988年,27卷,1期,17页
  • 6团体著者,中华肾脏病杂志,1986年,2卷,4期,172页
  • 7章友康,中华肾脏病杂志,1986年,2卷,1期,2页
  • 8团体著者,中华内科杂志,1984年,23卷,3期,131页
  • 9郭峰,中华医学杂志,1982年,62卷,12期,715页
  • 10施新猷,医学动物实验方法,1980年

共引文献148

同被引文献124

引证文献12

二级引证文献13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