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汉语能性“得”字的后置
被引量: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通过对能性助动词的历时考察,说明"能"、"可(含可以)"自古以来就是强式助动词,"得"属弱式助动词,"能"、"可"易对"得"的能性助动词功能产生一种排斥,促使"得"作功能的转化或偏移,而使成式动补格在汉代的广泛运用为此提供了条件,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助动词"得"在汉代实现了后置。根据汉语方言和一些少数民族亲属语言的事实,也能得到佐证,从而对能性"得"字后置于动词的机制作出了一定的解释。
作者
李小华
机构地区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汉语学报》
2007年第2期85-94,共10页
Chinese Linguistics
关键词
“得”后置
方言
少数民族语言
汉语
能性助动词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5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233
同被引文献
134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18
参考文献
12
1
刘利.
先秦单音节助动词考辨[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08-114.
被引量:5
2
沈清淮.
“V得C”与“能VC”的语义、句法比较[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5(3):72-77.
被引量:5
3
曹广衢.
布依语的dai31和汉语的“得”[J]
.语言研究,1982,2(2):223-230.
被引量:3
4
段业辉.
中古汉语助动词句法结构论[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52-158.
被引量:8
5
杨平.
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J]
.古汉语研究,1990(1):56-63.
被引量:52
6
李思明.
晚唐以来可能性动补结构中宾语位置的发展变化[J]
.古汉语研究,1992(4):47-52.
被引量:20
7
趙長才.
能性述补结构否定形式“V(O)不得”与“V不得(O)”的产生和发展[J]
.汉语史研究集刊,2002(1):82-94.
被引量:4
8
胡云晚.
洞口方言能性“得”字研究[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3):144-149.
被引量:13
9
李晓琪.
关于能性补语式中的语素“得”[J]
.语文研究,1985(4):11-18.
被引量:21
10
杉村博,沙野.
V得C、能VC、能V得C[J]
.汉语学习,1982(6):23-33.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
35
1
段业辉.
论《马氏文通》的助动词系统及相关问题[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29-135.
被引量:2
2
吴福祥.
重谈“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J]
.中国语文,1998(6):452-462.
被引量:117
3
吴福祥.
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J]
.中国语文,1997(1):44-54.
被引量:90
4
李思明.
晚唐以来可能性动补结构中宾语位置的发展变化[J]
.古汉语研究,1992(4):47-52.
被引量:20
5
杨平.
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J]
.古汉语研究,1990(1):56-63.
被引量:52
6
李晓琪.
关于能性补语式中的语素“得”[J]
.语文研究,1985(4):11-18.
被引量:21
7
岳俊发.
“得”字句的产生和演变[J]
.语言研究,1984,4(2):10-30.
被引量:60
8
杉村博,沙野.
V得C、能VC、能V得C[J]
.汉语学习,1982(6):23-33.
被引量:15
9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
.中国语文,1995(3):161-169.
被引量:554
10
蒋绍愚.
内部构拟法在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
.中国语文,1995(3):191-194.
被引量:38
共引文献
233
1
张云秋,李建涛.
普通话情态动补构式的儿童语言习得[J]
.语言学研究,2021(2):46-58.
2
周红,李晨璐.
吴语处衢片玉山方言情态动词“解”[J]
.语言研究集刊,2020(1):238-254.
3
徐正考,周瑜.
汉语(S)VOVC式重动句的产生时代与历史演变[J]
.华夏文化论坛,2021(2):185-193.
4
周红,李玄玄.
汉语能性述补结构功能研究述评[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5):29-37.
被引量:1
5
金鑫.
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疑问能性述补结构使用情况分析及教学策略[J]
.华中学术,2023(2):199-208.
6
李桂兰.
客家话中的情态动词"做得"[J]
.语言研究集刊,2022(2):433-448.
7
骆锤炼.
形容词作可能补语的情况考察[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4):24-27.
被引量:2
8
胡晓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述评[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8-14.
被引量:2
9
郝维.
补语的可能式研究综述[J]
.汉语学习,2001(3):29-34.
被引量:9
10
李崇兴,丁勇.
元代含“得”和“不”的述补结构[J]
.长江学术,2009(1):81-9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34
1
骆锤炼.
形容词作可能补语的情况考察[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4):24-27.
被引量:2
2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J]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1).
被引量:1
3
李逢丹.
开封话中的“得”[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2):55-57.
被引量:3
4
亓海峰.
招远方言声调格局的变异[J]
.汉语学报,2011(2):36-42.
被引量:6
5
高增霞.
可能式“V得A”的条件限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4(1):95-97.
被引量:6
6
陆镜光.
粤语“得”字的用法[J]
.方言,1999(3):215-220.
被引量:8
7
殷志平.
动词前成分“一”的探讨[J]
.中国语文,1999(2):116-121.
被引量:43
8
李宇明.
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J]
.中国语文,1998(2):83-92.
被引量:133
9
朱景松.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
.中国语文,1998(5):378-386.
被引量:146
10
张大旗.
长沙话“得”字研究[J]
.方言,1985,7(1):46-63.
被引量:62
引证文献
11
1
刘银姣.
内江方言的能性范畴表达[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7(9):41-44.
被引量:2
2
占升平.
常宁方言中“得”的能性用法研究[J]
.武陵学刊,2013,38(2):137-141.
被引量:1
3
汪国胜,王自万.
开封方言表示可能的“得”和“得能”[J]
.语言研究,2013,33(4):96-102.
被引量:2
4
周敏莉.
新邵湘语“得”的多功能性研究——兼与赣语“得”的比较[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3):347-353.
被引量:3
5
李林.
鄂西利川方言表可能性的“得”字结构疑问小句研究[J]
.红河学院学报,2017,15(2):59-63.
被引量:3
6
周红,李晨璐.
汉语能性述补结构句法语义研究述评[J]
.殷都学刊,2019,40(1):112-120.
被引量:1
7
何伟,张嘉越.
汉语动词重叠式之系统功能视角研究[J]
.汉语学习,2020(2):64-75.
被引量:6
8
阳繁,彭泽润.
湖南衡山方言“得”的多功能用法及其语法化[J]
.铜仁学院学报,2021,23(6):110-123.
被引量:2
9
庞立雪.
现代汉语可能补语中“得”的词性和词义研究综述[J]
.宿州学院学报,2023,38(2):50-54.
10
李翼飞.
从概念空间看衡阳方言“得”语义功能的不连续性[J]
.语言与文化研究,2024,32(5):5-8.
二级引证文献
18
1
程铭.
现代汉语助词“了”的功能视角研究[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6):121-127.
被引量:1
2
周红,李玄玄.
汉语能性述补结构功能研究述评[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5):29-37.
被引量:1
3
郑子怡.
汉字中的范畴化[J]
.汉字文化,2022(14):1-3.
4
李林.
从构成形式、句法功能和韵律特征探析鄂西利川方言重叠式词语[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26(4):102-107.
5
李林.
汉语中表可能性的动作表达构式“NP+VP+得+出来”[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30-34.
被引量:1
6
周敏莉,蒋文华.
新邵湘语中与指示相关的程度表达形式[J]
.钦州学院学报,2018,33(2):45-48.
7
刘思华,曾传禄.
“能”和“会”的情态语义比较[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1):95-100.
被引量:2
8
何伟,莫振峰.
现代汉语“所”字的功能视角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22,43(2):8-20.
9
赵宏伟,何伟.
加的夫语法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致使义动结式研究[J]
.现代外语,2022,45(4):439-450.
被引量:3
10
宋聚磊.
汉语重叠与其英译双重对比研究--以《西游记》和两译本为例[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5):543-551.
被引量:1
1
金枚.
动补格受事宾语句的语义类别刍议[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9):79-81.
被引量:2
2
金枚.
一组同义句式的语篇分析[J]
.中国民族博览,2015,0(9):105-106.
3
饶贵平.
古汉语“则”的语法化[J]
.宜宾学院学报,2009,9(1):97-99.
被引量:3
4
杉村博文.
可能补语的语义分析——从汉日语对比的角度[J]
.世界汉语教学,2010,24(2):183-191.
被引量:9
5
加晓昕,闫伟.
述补格关系的检测及动偏补正质疑[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19(1):63-66.
6
石卫东.
关于格助词‘を’[J]
.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4):76-78.
7
秦礼君.
日语补格助词与汉语介词[J]
.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1):36-38.
8
乔俊杰.
修辞义的生成机制[J]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S1):155-158.
被引量:1
9
周兴辉.
语境与语调在反语认知中的合力作用——以美剧《金色年代》为例[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4):84-86.
10
罗敬仁.
格助词“かろ”用法拾零[J]
.日语学习与研究,1992(2):22-26.
汉语学报
2007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