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政府问责制功效之影响因素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为使我国政府问责制建构和运行取得良好功效,就须立足我国政府管理、过程,对问责制功效之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这些影响因素大体可归为实体因素和制度因素两类,前者包括问责主体和问责客体;后者包括作为正式约束之问责制度和作为非正式约束之问责文化。
作者
王勇
机构地区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出处
《行政论坛》
2007年第3期41-45,共5页
Administrative Tribune
关键词
政府问责制
功效
问责主体
问责客体
问责程序
问责文化
分类号
D630.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236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1
梁妍慧.
问责制——深化党政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一环[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9):7-9.
被引量:13
2
张贤明.
官员问责的政治逻辑、制度建构与路径选择[J]
.学习与探索,2005(2):56-61.
被引量:103
3
李祖全.
论人大监督机制的创新[J]
.行政论坛,2006,13(1):82-84.
被引量:1
4
毛政相.
问责制:必须走向制度化[J]
.理论探讨,2005(1):94-97.
被引量:30
5
毛寿龙.
引咎辞职、问责制与治道变革[J]
.浙江学刊,2005(1):45-49.
被引量:111
6
廖宗超.
当前制约地方人大监督权的三大难题[J]
.人大研究,2005(8):24-26.
被引量:2
7
唐建光,刘英丽,秦新安.
“问责”风暴中的官员命运[J]
.新闻周刊,2004(17):23-25.
被引量:1
8
曹伟.
政府问责:人大怎能集体失语[J]
.人大研究,2005(8):26-29.
被引量:2
9
胡伟,刘超.
新型行政问责文化的构建[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4):38-40.
被引量:9
10
秦新安.
劣质奶粉 当问谁责[J]
.新闻周刊,2004(17):20-23.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5
1
侯琦.
“民主问责制”:走向政治文明的重要路径[J]
.党政干部学刊,2004(9):14-16.
被引量:13
2
汪宛夫.
“官员问责”背后的政治逻辑与执政理念[J]
.领导科学,2004(16):9-11.
被引量:7
3
周光辉,彭斌.
理解代表——关于代表的正当性与代表方式合理性的分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4(6):14-20.
被引量:21
4
张成福.
责任政府论[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4(2):75-82.
被引量:586
5
张贤明.
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的比较分析[J]
.政治学研究,2000(1):13-21.
被引量:130
共引文献
236
1
习羽,王利清.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行政问责分析[J]
.前沿,2019(6):41-46.
被引量:5
2
王瑞红.
引咎辞职:我国官员问责制的新发展[J]
.宁夏党校学报,2006,8(3):72-74.
被引量:2
3
刘立敏.
试论我国建立行政异体问责制的意义[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8,21(5):69-72.
被引量:1
4
江正平,裴晓勇.
我国《行政问责法》制定的理论思考[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S1):207-209.
被引量:3
5
朱婧婧.
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J]
.科技风,2008(21):133-133.
被引量:1
6
郭跃.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行政生态解读与思考[J]
.知识经济,2008(7):49-49.
7
李继力.
法制、制度和机制:行政问责“三位一体”之再造[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2):50-56.
8
巩军伟.
我国行政问责制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
.延边党校学报,2010,25(6):49-51.
被引量:2
9
陈嘉冕.
对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思考[J]
.传承,2010(12):138-139.
10
姚轶蓉.
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反思与构建[J]
.前沿,2005(9):152-155.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9
1
周亚越.
行政问责制的内涵及其意义[J]
.理论与改革,2004(4):41-43.
被引量:156
2
张创新,赵蕾.
从"新制"到"良制":我国行政问责的制度化[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9(1):112-117.
被引量:101
3
李倩倩.
对责任政府与公民参与理念的思考[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21-24.
被引量:4
4
刘厚金.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
.学术论坛,2005,28(11):40-44.
被引量:54
5
汪伟全.
公民参与:推进行政问责制的重要途径[J]
.探索与争鸣,2007(7):36-38.
被引量:32
6
韩志明.
当前行政问责制研究述评[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9(2):157-162.
被引量:27
7
王瑜.
国外舆论监督与反腐举措[J]
.中国监察,2004,0(19):56-57.
被引量:6
8
张成福.
责任政府论[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4(2):75-82.
被引量:586
9
张贤明.
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的比较分析[J]
.政治学研究,2000(1):13-21.
被引量:130
引证文献
3
1
巴永杰.
转型期我国行政问责制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
.魅力中国,2009(30):265-266.
2
巴永杰.
我国行政问责制:一种现实困境的分析[J]
.魅力中国,2009,0(36):154-155.
3
张秀丽.
厘清政府问责的概念[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0(7):171-171.
1
杨玉英.
漫谈问责制与“带病复出”[J]
.科技信息,2009(20).
2
周冉.
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实践及完善[J]
.神州,2012(31):176-176.
被引量:1
3
周亚越.
我国的问责客体范围:制度比较与制度改进[J]
.江汉论坛,2014(6):61-65.
被引量:4
4
马娟娟,孙一峰.
行政问责制初探[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6-8.
5
李传军.
关于行政问责制的探讨[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S1):242-244.
被引量:3
6
乐虹,乐乐.
浅析我国行政问责制有效实施之途径[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15(4):62-64.
7
易善秋.
论析建设责任政府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5(6):15-15.
8
卢智增.
试论我国行政问责的机制创新[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40(1):76-79.
9
曹爱娥,胡建国.
完善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的路径选择[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1):61-63.
10
王健清.
论中国问责文化的渊源、畸变及重构[J]
.江西社会科学,2011,31(3):226-228.
被引量:3
行政论坛
200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