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5-147,共3页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参考文献6
-
1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M]//张寅德,译,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
-
2郑乃臧,唐再兴.文学理论词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
3[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
-
4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14-115.
-
5[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
6[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26.
共引文献67
-
1李军林.浅析李大钊的跨文化传播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4(1):55-59. 被引量:4
-
2赵中颉,洪海林.私法视野中的新闻自由[J].现代法学,2005,27(5):38-44.
-
3王积龙.文明的冲突为何愈演愈烈——一种传播学范式的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7):121-125.
-
4郭奇.参与式:传播学教学的有效方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11):79-81. 被引量:6
-
5文军.何为“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为何——兼论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6(1):68-74. 被引量:12
-
6李军林.从“五W”模式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6(1):132-138. 被引量:22
-
7孔祥军.新时期的传媒现实期待——新闻精品建构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3):125-133.
-
8谭君强.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声音与叙述者[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5):124-127. 被引量:17
-
9王刚.消费化语境下主体精神的诗化与公众言语行为的“恐怖主义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2(5):68-70.
-
10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1):135-144. 被引量:100
同被引文献100
-
1张素珍.纪实小说:国际性的文学现象──兼评美国的新新闻主义和中国的纪实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2003,25(3):154-158. 被引量:6
-
2王安忆.虚构与非虚构[J].天涯,2007(5):51-63. 被引量:12
-
3马秋枫.传播中女性话语的文化阐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0,25(3):11-14. 被引量:8
-
4邱岭.非虚构传统——论日本现代私小说与古典文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73-77. 被引量:5
-
5周政保.报告文学创作的若干理论问题[J].文艺评论,1998(5):46-58. 被引量:4
-
6程锡麟.试论战后美国非虚构小说[J].当代外国文学,1998,19(1):162-168. 被引量:3
-
7彭在钦.纪实中的非纪实性——论新纪实小说在报告文学中的衍生[J].求索,1998(1):92-96. 被引量:2
-
8王晖,南平.1990:报告文学的得失与思考——兼谈1987—1990年中国非虚构文学印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30(5):41-46. 被引量:3
-
9王晖.传统报道模式的扬弃[J].文学评论,1988(2):46-48. 被引量:2
-
10王天明.非虚构小说评述——兼论《在冷血中》[J].外国文学评论,1988(2):82-87. 被引量:4
引证文献8
-
1刘浏.“非虚构”的十年讨论与中国非虚构文学研究[J].网络文学评论,2020(2):68-77. 被引量:4
-
2余素青.庭审叙事特征分析[J].外国语文,2011,27(2):61-66. 被引量:6
-
3程新雅.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界限与融合[J].芒种,2013(10):155-156. 被引量:2
-
4王俊梅.新时期“非虚构”写作研究述评[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6(4):23-26.
-
5廖高会.非虚构:作为装置的艺术——以宁肯《中关村笔记》为例[J].关东学刊,2018(4):190-197.
-
6金鑫,毛敏.“议题牵引”与“向内开掘”——论《张医生与王医生》对于新世纪非虚构写作的意义[J].写作,2023,43(5):43-50. 被引量:1
-
7张靖.数字化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定力与形式创新[J].学习与探索,2023(12):151-157. 被引量:6
-
8虞涛.“非虚构”理论的源起与发展——从舶来品到本土化,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存[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4,43(1):9-17.
二级引证文献19
-
1赵世伟.汉字在国际交流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汉字文化,2024(12):96-98.
-
2刘云.法庭叙事语篇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1):107-108.
-
3向波阳,李桂芳.中国刑事庭审叙事话语特征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1):106-110. 被引量:3
-
4向波阳,李桂芳.中国刑事庭审叙事话语结构特征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4):159-166. 被引量:1
-
5张黎.从叙事交流看“快播案”的庭审微博直播[J].海峡法学,2016,18(4):78-83.
-
6夏丹.民事庭审叙事中的法律事实建构[J].学习与实践,2020(9):46-53. 被引量:2
-
7宫富.论非虚构写作中的虚构问题[J].写作,2022,42(6):34-44. 被引量:3
-
8赵天成.身份、回忆、叙事,与非虚构文学的“构化”问题——以“家史类”非虚构为中心[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2(9):103-115.
-
9王禾阳,刘郁琪.文学视域下非虚构写作研究述评——以2010年以来国内期刊论文为主要考察对象[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6(2):35-40.
-
10刘栋.非虚构写作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策略意识——从纪实文学的概念出发[J].文艺评论,2023(5):38-47. 被引量:3
-
1张惠雯.理想主义的文学[J].作品,2009(12):66-66. 被引量:2
-
2D.卡尔,王利红.叙事与真实的世界:为连续性辩护[J].世界哲学,2003(4):76-88. 被引量:6
-
3布莱恩.理查森,余杰.开端的叙事学研究[J].求是学刊,2012,39(1):106-110. 被引量:3
-
4张晨.游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浅论杜拉斯文本的非虚构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2):73-74.
-
5刘勇.看《大家》[J].中文自学指导,2007(6):73-73.
-
6王春燕,胡鹏.散文写作中的情感梳理和熔铸[J].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5):135-137. 被引量:1
-
7傅修延.试论青铜器上的“前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8,28(5):23-44. 被引量:12
-
8谭杉杉.论格非向中国小说叙事传统的回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73-77. 被引量:5
-
9王景龙.赋的叙事及其对小说生成之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10):5-7. 被引量:2
-
10斯炎伟.突围与困惑——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的逃亡取向及其悖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4):76-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