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综述
被引量: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学者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历程,分析梳理迄今为止的研究进展状况和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指出既往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相关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作者
张忠迪
机构地区
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出处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7年第2期44-46,共3页
Journal of Chang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基金
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构建河南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企业群对策研究"(0613030400)
关键词
高校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研究进展
分类号
N09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5
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257
同被引文献
85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52
参考文献
19
1
王春法.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八个基本假定[J]
.科学学研究,2003,21(5):533-538.
被引量:28
2
王生钰,李培凤.
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的标志[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11):34-37.
被引量:9
3
钞秋玲,崔岐恩,张晓霞.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危机[J]
.中国研究生,2006(2):46-48.
被引量:2
4
赵沁平.
分析发展趋势 研究发展战略 积极推进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2003(8):3-6.
被引量:37
5
问书芳,崔瑞锋.
从英国HEFCE的科技评估方法看目前我国高校学术科技评估中的量化分析[J]
.理工高教研究,2004,23(1):18-20.
被引量:3
6
龚建立,闫海燕,王飞绒.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探讨[J]
.科技与管理,2001,3(4):76-77.
被引量:14
7
胡炜,夏砚博.
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 建设有特色的大学科技园[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13(4):67-71.
被引量:10
8
李文波.
我国大学和国立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6):48-51.
被引量:28
9
黄达人.
研究型大学要努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J]
.中国高等教育,2002(21):10-11.
被引量:16
10
郑存库.
论高校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J]
.科技.人才.市场,2001(4):12-14.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65
1
杨于文.
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科研评估的情况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S1):181-185.
被引量:1
2
桑赓陶.
美国大学的技术转移与专利管理[J]
.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8(4):54-59.
被引量:14
3
贺美英,王大中.
为祖国的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纪念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J]
.求是,2001(9):49-52.
被引量:3
4
刘曙光,徐树建.
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及启示[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3):29-32.
被引量:8
5
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3-44.
6
卡斯特尔M 李鹏飞等(译).世界的高技术园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7
何建坤.发挥清华科技优势,服务首都经济[J].北京高等教育,2001,(2).
8
王喜敏.科学技术成果转化若干问题的思考[A]..科技成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4~59.
9
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0
G多西 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共引文献
257
1
徐仕海,李金成,肖宁汉,庹先国,袁兵.
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的科研业绩评估探讨[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z1):365-366.
2
朱彦龙.
拓展高校社会服务功能 加速高校技术转移进程[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z1):113-116.
被引量:2
3
沈建新.
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78-81.
被引量:34
4
李应博,何建坤,吕春燕.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中的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J]
.科学学研究,2006,24(S1):142-147.
被引量:2
5
宋德锋.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
.市场周刊,2008,21(9):14-15.
被引量:8
6
卢建飞,赖浩明.
创新与研究生培养[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0(12):39-40.
7
王春法,柳卸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发展战略(续二)——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9):5-8.
8
刘剑虹,全明玉,陈国道.
高校历史性的跨越对图书馆的影响及要求[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1):60-63.
被引量:1
9
朱彦龙.
上海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现状分析[J]
.科技与管理,2004,6(6):137-140.
10
吴兆龙,丁晓.
对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方式的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1):116-118.
被引量:12
同被引文献
85
1
曲学勇,黄堃.
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浅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8):13-14.
被引量:10
2
陈书成.
培养创业能力 提高就业能力[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4):102-103.
被引量:3
3
罗光富,刘立明,方红萍,张丽萍,黄应平.
以科技创新活动为平台 提升高校学生科学素养[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S1):189-191.
被引量:4
4
万战争,郭会丽,李鹏飞.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成功,2007(1):1-2.
被引量:22
5
沈能,宫为天.
我国省区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评价实证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J]
.科研管理,2013,34(S1):125-132.
被引量:64
6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被引量:7923
7
王林,陈新根.
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
.科技管理研究,2004,24(3):137-140.
被引量:13
8
姚裕群.
论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5):79-80.
被引量:20
9
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化工学部专家组.
创新高校科技平台的运行机制[J]
.中国高等教育,2005(2):29-31.
被引量:17
10
王章豹,徐枞巍.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
.中国科技论坛,2005(2):55-59.
被引量:148
引证文献
13
1
任丹,魏鹏.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及路径研究文献综述[J]
.现代农业科学,2008(2):85-86.
被引量:14
2
夏昱.
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探索[J]
.企业经济,2008,27(4):44-46.
被引量:3
3
赵爱伦.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视阈中的高校发展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6(11):43-45.
4
赵义涛,尹来武.
加强科技创新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8,17(3):62-63.
被引量:2
5
赵莎莎.
河北省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背景下的发展策略研究[J]
.科技信息,2009(29):18-18.
6
赵健,傅少伟,杨邦勇.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8(2):113-117.
被引量:16
7
郭秀颖.
创新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J]
.今日科苑,2010(4):180-180.
被引量:4
8
刘文洁.
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1(5):64-65.
被引量:5
9
程倩倩.
高校科技创新价值链的协同资源共享策略研究[J]
.兰台世界(中旬),2012(10):1-1.
10
李杨.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术建设研究[J]
.教育界(综合教育),2014(7):12-12.
二级引证文献
52
1
吴明作,丁兰针,朱芬菊,方芳.
导师制度建设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
.科教导刊,2014(15).
2
凤启龙.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96-99.
被引量:63
3
孙鑫.
浅谈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J]
.商,2012(19):202-202.
被引量:7
4
邹华,刘检,王洪钧.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11-317.
被引量:3
5
黄建,余为.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57-59.
被引量:9
6
李雷,杨怀珍.
实践基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
.大众科技,2009,11(11):163-165.
被引量:10
7
郭秀颖.
创新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J]
.今日科苑,2010(4):180-180.
被引量:4
8
鲍洪杰,王存教.
民族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
.理论月刊,2010(10):108-110.
被引量:1
9
张莹,刘春媛.
关于应用型本科实施“卓越计划”的探索[J]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1(8):141-141.
被引量:5
10
胡志伟,张丽,徐超.
构建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探究——以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
.科教导刊,2011(7):142-143.
被引量:2
1
戚湧.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思考[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z1):4-5.
被引量:2
2
2014-2015年度学科进展状况综合评述[J]
.中国科技信息,2016(9):136-138.
3
蔬菜所“十五”期同科技进展状况[J]
.广东农业科学,2006,33(1).
4
李江华.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讨——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2013(10):23-24.
被引量:1
5
包庆德,马冬梅.
生态哲学:中国科学哲学界的研究及其关注度——从《自然辩证法研究》载文状况看生态哲学研究进展[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0):6-10.
被引量:4
6
舒惠霞.
浅谈高校实验室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设[J]
.科技信息,2010(29).
被引量:2
7
饶毅.
取其精华 去其失误:析“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理学或医学奖”[J]
.科学通报,2012,57(32):3005-3008.
被引量:1
8
张国庆.
论标准化基本原理[J]
.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5-35.
被引量:47
9
刘银妹.
广西现代科技史研究[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3):103-109.
10
川原秀城,胡宝华.
日本的中国科学史研究[J]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7):16-24.
被引量:3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7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