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晋南解州片方言表趋向和事态意义的“去”
被引量:
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晋南解州片方言"去"既可以作动词述语,也可以用于句末兼表趋向和事态意义:在行为动词后面,"去"的趋向功能与事态意义融为一体,其他情况下只表事态意义。事态助词"去4"是近代汉语助词"去"的沿用和发展;同时兼表趋向和事态意义的"去4b"应是"去1a去4a"的省略形式。
作者
史秀菊
机构地区
山西大学文学院
出处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62,共4页
Linguistic Research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晋方言语法史研究"(项目编号:05BYY05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
解州方言
去
趋向助词
事态助词
分类号
H172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59
同被引文献
110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45
参考文献
9
1
侯精一,温端政,田希诚.
山西方言的分区(稿)[J]
.方言,1986,8(2):81-92.
被引量:52
2
李崇兴.《祖堂集》中的助词“去”[C]//蒋绍愚,江蓝生主编.近代汉语研究(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吕枕甲.
运城方言两个表时间的助词[J]
.方言,1993(2):156-157.
被引量:2
4
俞光中,植田均[日本].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5
陈泽平.试论完成貌助词“去”[J].中国语文,1992,(2).
6
吴建生,赵宏因.万荣方言词典[K].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7
刘勋宁.《祖堂集》“去”和“去也”方言证[C]//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语法论集.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8
乔全生.洪洞话的“去”“来”[C]//乔全生.洪洞方言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9
潘家懿.临汾方言里的“来”和“去”[C]//侯精一,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共引文献
59
1
耿丽君.
封丘方言子变韵的韵律形态分析[J]
.语言研究集刊,2019,0(2):330-341.
2
郭承禹,葛佳琦.
再论方言入声调值的“阴低阳高”现象[J]
.南开语言学刊,2020(1):30-40.
被引量:1
3
严修鸿.
连城方言中古全浊声母今读的四种类型[J]
.语言研究,1998,18(2):117-123.
被引量:3
4
乔全生.
关于方言里的“新妇、外后日”[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3(4):43-45.
被引量:1
5
赵彤.
山西方言的知、照系声母[J]
.语文研究,2001(4):43-53.
被引量:12
6
乔全生.
山西南部方言称“树”为[po]考[J]
.中国语文,2002(1):66-69.
被引量:14
7
霍小芳.
蒲县方言的指示代词[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0(3):11-13.
被引量:5
8
刘俐李.
汉语声调的曲拱特征和降势音高[J]
.中国语文,2005(3):255-268.
被引量:41
9
孙玉卿.
山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堂兄弟”、“姑表兄弟”和“姨表兄弟”称谓类型分析[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5):119-122.
被引量:4
10
孙玉卿.
山西方言“父亲”、“伯父”、“叔父”称谓类型分析[J]
.广西社会科学,2005(12):153-155.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10
1
王学奇.
释“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2):49-52.
被引量:3
2
张伯江.
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
.当代语言学,1997(2):15-19.
被引量:137
3
刘勋宁.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J]
.方言,1985,7(2):128-133.
被引量:66
4
林立芳.
梅县方言的“来”[J]
.语文研究,1997(2):44-48.
被引量:34
5
马庆株.
“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J]
.语文研究,1997(3):17-23.
被引量:54
6
戴耀晶.
赣语泰和方言语法的完成体(上)[J]
.语文研究,1995(1):40-44.
被引量:16
7
陈垂民.
闽南话的“去”字句[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5(3):138-142.
被引量:4
8
侯精一.
晋语的分区(稿)[J]
.方言,1986,8(4):253-261.
被引量:139
9
梁银峰.
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J]
.中国语文,2004(4):333-342.
被引量:56
10
陆俭明.
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4):18-33.
被引量:50
引证文献
7
1
史秀菊.
山西南部方言的“X去”及其来源[J]
.语文研究,2010(4):62-64.
2
林华勇,郭必之.
廉江粤语“来/去”的语法化与功能趋近现象[J]
.中国语文,2010(6):516-525.
被引量:22
3
史秀菊.
山西晋语区的事态助词“来”“来了”“来来”“来嘅”[J]
.语言研究,2011,31(3):103-107.
被引量:19
4
邢向东.
陕北吴堡话的过去时标记“来该”及其形成[J]
.语文研究,2014(2):60-64.
被引量:6
5
林华勇,刘玲.
贵港客家话“去”的功能及语言接触问题[J]
.民族语文,2021(3):38-49.
被引量:5
6
李桂兰.
汉语方言完成体和即行体助词“来(X)”“去(X)”及语义演变[J]
.语言学论丛,2023(3):80-101.
被引量:1
7
高嘉悦.
山西临县方言的“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J]
.现代语言学,2022,10(7):1498-1506.
二级引证文献
45
1
黄燕旋.
揭阳方言的描写补语标记及相关问题[J]
.语言研究集刊,2022(1):248-261.
2
闫敏.
河南林州方言“来”的语法功能[J]
.汉字文化,2024(14):36-38.
3
孙娟.
浅谈兴县方言中的“来”与“去”[J]
.汉字文化,2019(S02):15-17.
4
陈山青.
湖南汨罗方言的将实现体助词“去”[J]
.中国语文,2012(2):161-166.
被引量:19
5
罗荣华.
赣语上高话动态助词、事态助词“来”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12(5):163-166.
被引量:7
6
邢向东.
陕北吴堡话的过去时标记“来该”及其形成[J]
.语文研究,2014(2):60-64.
被引量:6
7
延俊荣.
平定方言指示性时间“来”的标记模式[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5):18-22.
被引量:1
8
牛彬.
基于汉语方言的直指趋向“来”语义地图[J]
.科学.经济.社会,2014,32(4):162-166.
9
黄映琼.
梅县方言语气助词“来”及其语法化研究[J]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6(2):132-137.
被引量:3
10
林华勇.
广东廉江粤语的传信语气助词[J]
.语言科学,2015,14(4):405-416.
被引量:6
1
谢茹,刘亚军.
试析三个不同的“来”[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1):114-115.
被引量:2
2
赵变亲.
晋南中原官话的人称代词[J]
.方言,2012,34(2):162-167.
被引量:19
3
辛菊.
稷山方言重叠式合成名词的构成及意义[J]
.语文研究,2009(2):47-49.
被引量:3
4
王逸群.
永利土话例释[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80-83.
5
赵变亲.
山西襄汾汾城方言中的助词“价[tciD°]”[J]
.语文研究,2011(4):62-64.
被引量:7
6
乔全生.
试论北京话、晋南话对唐以来助词“着”的类化作用[J]
.语文研究,1996(2):40-43.
被引量:1
7
李俊红.
浅谈晋南夏县“言话”的使用情况和社会功能[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1(2):99-100.
被引量:1
8
双草.
“四”回晋南[J]
.工会博览,2008(8):45-46.
9
王洪君.
入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
.语文研究,1990(1):8-19.
被引量:30
10
李仙娟.
晋南绛县山东方言岛语音概述[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6):44-48.
被引量:1
语文研究
200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