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理性与儒学复兴——读张世保先生《大陆新儒学评论》
出处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02-204,F0003,共4页
Academic Forum
二级参考文献30
-
1林安梧.解开“道的错置”──兼及于“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考[J].孔子研究,1999(1):14-26. 被引量:23
-
2书讯[J].中国哲学史,2000(4):72-72. 被引量:2
-
3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A]..《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C].,.第260—261、261页.
-
4张晓刚.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第三世界民族主义[A]..《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C].,.第103页.
-
5孙立平.汇入世界主流文明[A]..《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C].,.第375,377,375—376,379—380页.
-
6.[Z].,..
-
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79,395,388,390—391,384页.
-
8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A]..《饮冰室合集(六)》[C].中华书局,1936年.第59页.
-
9李申.儒教研究史料补[A]..《儒教问题争论集》[C].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458,458页.
-
10季羡林.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A]..《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书局成立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中华书局,1992年.第2页.
共引文献55
-
1涂可国.儒学形态学的当代建构[J].当代儒学,2023(1):75-81.
-
2李维武.近50年来现代新儒学开展的“一本”与“万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45(6):91-100. 被引量:3
-
3贾海彦.转轨中国公共品导出机制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4-9. 被引量:1
-
4张金霞.文化全球化与构建我国文化发展战略[J].理论学刊,2005(1):88-90. 被引量:1
-
5王欣.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文化利益及其实现方式[J].江海学刊,2005(4):205-210. 被引量:3
-
6石建社,赵新刚.论普世文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2):57-61.
-
7刘东超.试论儒学的现存状态和未来命运[J].学术研究,2005(9):59-64. 被引量:3
-
8景怀斌.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J].心理学报,2007,39(2):371-380. 被引量:40
-
9李维武.文化保守主义再度兴起的实质、原因与影响[J].学术研究,2008(3):33-38. 被引量:13
-
10古春华.试论图书编辑活动中的人文关怀[J].学术研究,2009(2):152-155. 被引量:1
-
1柴文华.“文化中国”与21世纪中国文化[J].求是学刊,1998,25(5):19-23. 被引量:1
-
2霍晓玲.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J].探索,2012(5):109-114. 被引量:6
-
3杜运辉.“马魂、中体、西用”:接着张岱年先生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1):114-121. 被引量:5
-
4白路,王向贤.儒学复兴对家庭与性别观念的影响[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5):41-46. 被引量:2
-
5刘绪义.立乎其大,超乎其上——读《方克立文集》有感[J].出版广角,2008(3):70-71.
-
6周月琴.论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困境及传统文化问题——以儒教在当代中韩两国的命运为例[J].中国文化研究,2015(1):74-85. 被引量:1
-
7李运.大众文化挑战下的精英文学[J].文学教育,2009(7):136-137. 被引量:2
-
8于惠玲.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论方克立教授对综合创新文化观的阐扬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5):76-82. 被引量:3
-
9顾乃忠.文化融合论的文化转型论批判——兼评张岱年、方克立的“综合创新”文化观[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2):102-104. 被引量:7
-
10李亚,黄宇.“马魂、中体、西用”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南方论刊,2016(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