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被引量:1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学界关于动机与目的争论的主要原因是,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没有严格按照犯罪目的既有的概念来使用这一用语,同时,动机与目的的相对性也使两者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以现行立法为基础、以动机与目的之本质属性为根据,在"超过的主观要素"中划分出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是可行的。目的内容的客观性和动机内容的纯主观性是划分两种主观心理因素的根本标志。在学理上,目的犯可以分为肯定性目的犯与否定性目的犯,单一性目的犯和选择性目的犯,实质上的目的犯和形式上的目的犯。刑法应当取消形式上的目的犯的规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认识分歧和认定困惑。我国刑法指明的犯罪目的,多为犯罪目的,个别属于犯罪动机,也有一些并非属于超过的主观要素,其实是该罪的意志因素。其中,既有明示的规定,也有隐含的规定。金融诈骗犯罪、非法占有型财产犯罪以及贪污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并非是超过的主观要素,实属各罪的意志因素。
作者 陈建清
出处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7-132,共6页 Law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04页.
  • 2全国九所综合性大学《心理学》教材编写组.《心理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5-477页.
  • 3[日]大塚仁 冯军译.《刑法概说(总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5、445-446页.
  • 4[美]乔治·P·弗莱彻 王世洲主译.《刑法的基本概念》[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以下.
  • 5董玉庭.主观超过因素新论[J].法学研究,2005,27(3):62-79. 被引量:50
  • 6陈建清.我国犯罪构成体系完善探略[J].法律科学,2003,21(4):73-80. 被引量:8
  • 7高铭暄.《刑法学原理(第二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07页以下.
  • 8[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华夏出版社,1987年..
  • 9[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一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页.
  • 10邵维国,吴晓红.论我国刑法中的目的犯[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34-38.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46

共引文献145

同被引文献357

引证文献19

二级引证文献4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