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就近入学制度的逻辑建构与发展
被引量: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就近入学制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基本的入学方式在现代国家中已形成了共识,但本初意义的就近入学制度正日益暴露出其自身的缺陷,完善其逻辑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文章沿着就近入学制度的逻辑发展轨迹从就近入学制度的本体内涵、就近入学制度的一般救济方式、就近入学制度的特殊救济方式三大逻辑层次进行系统分析,力图建构一个外延宽广的就近入学制度的逻辑体系。
作者
何庄
机构地区
西南大学
出处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3-66,共4页
Liaoning Education Research
关键词
就近入学
择校
义务教育
流动性人口
教育券
分类号
G620 [文化科学—教育学]
G629.22 [文化科学—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8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134
同被引文献
42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42
参考文献
11
1
徐卫.
就近入学与择校的政策辨析[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3(4):71-73.
被引量:6
2
安延.
法国中小学就近入学制度不可轻言取消[J]
.世界教育信息,2006,19(12):55-56.
被引量:3
3
张黎娜.
试论就近入学与择校的可协调性[J]
.文教资料,2006(27):27-28.
被引量:6
4
何庄,王德清.
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重构[J]
.江西教育科研,2007(2):33-34.
被引量:4
5
顾明远.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问题[J]
.人民教育,2002(4):14-15.
被引量:46
6
郑晓鸿.
就近入学是否公平[J]
.中小学管理,1998(12):11-12.
被引量:4
7
朱家存.
就近入学:是权利还是义务[J]
.中国教育学刊,2001(6):9-12.
被引量:37
8
吴宏超.
我国目前的教育机会分配与教育公平[J]
.教育与经济,2003,19(3):25-28.
被引量:39
9
朱茹华.
“就近入学”与教育公平[J]
.基础教育研究,2005(5):3-5.
被引量:15
10
杨学跃.
基础教育的经济学分析[J]
.高等农业教育,2006(12):19-21.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28
1
谢维和.
简论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学校的责任[J]
.教育研究,1997,18(5):51-53.
被引量:21
2
叶之红,李韧竹,曾天山,汪明.
调整教育政策促进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
.教育研究,1996,17(12):14-22.
被引量:6
3
文东茅.
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2):12-23.
被引量:68
4
彭虹斌.
英国择校:进展与问题[J]
.外国教育研究,2006,33(7):59-63.
被引量:7
5
弓立新.
日本孩子为什么不必择校——访高益民[J]
.少年儿童研究,2006(8):17-22.
被引量:2
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1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
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1-62.
8
亚里斯多德 吴寿彭译.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83.109-113.
9
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10
于建坤.分省命题,北京教育考试任重道远[N].中国教育报.2006-3-3.
共引文献
134
1
范文凤,胡咏梅.
义务教育结果不均等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东部某省大规模测评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9(1):10-26.
被引量:2
2
赵菲菲.
义务教育入学的新篇章——就近入学与择校的协调发展[J]
.现代教育论丛,2008(7):61-64.
3
陈鸿,严燕飞.
试论择校与教育公平[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23(1):38-41.
被引量:10
4
张黎娜.
试论就近入学与择校的可协调性[J]
.文教资料,2006(27):27-28.
被引量:6
5
李润洲.
试析教育公平的内在矛盾性[J]
.现代教育论丛,2005(1):10-13.
被引量:2
6
杨宝忠,石燕君.
掩藏在女童教育公平下的不公平——从性别刻板印象角度探讨[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S1):33-35.
被引量:11
7
孙海峰.
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评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21(1):1-4.
被引量:19
8
冉新义,祁小玲.
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J]
.教育探索,2005(1):56-57.
被引量:9
9
浙江省监狱管理局课题组.
优先发展监狱职业技术教育之探讨[J]
.中国司法,2004(9):63-66.
被引量:3
10
覃文松.
从高校生源城乡比看中国教育的不公平[J]
.理工高教研究,2005,24(2):19-21.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42
1
张黎娜.
试论就近入学与择校的可协调性[J]
.文教资料,2006(27):27-28.
被引量:6
2
郑淮.
略论我国的社会分层变化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50-56.
被引量:56
3
徐玉斌.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就近入学的反思[J]
.河南社会科学,1999,7(5):99-102.
被引量:4
4
赵玉山.
就近入学的障碍对策[J]
.内蒙古教育,1999,0(6):12-14.
被引量:2
5
梅汝莉.
我所理解的“教育平等”[J]
.中小学管理,1995(10):12-13.
被引量:1
6
唐国锋.
就近入学 美好未来——与何梅商榷[J]
.基础教育参考,2004(8):36-36.
被引量:2
7
彭玲艺.
就近入学与择校:教育的权利[J]
.基础教育参考,2005(3):6-7.
被引量:3
8
朱茹华.
“就近入学”与教育公平[J]
.基础教育研究,2005(5):3-5.
被引量:15
9
李志华.
就近入学与择校现象分析[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21(3):95-97.
被引量:6
10
俞健.
“就近入学”政策评估——弗兰克·费希尔“公共政策评估方法”的运用[J]
.教育科学研究,2006(11):17-19.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6
1
周冠环.
我国“就近入学”政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基础教育,2008,5(4):10-13.
被引量:12
2
孙绵涛,康翠萍,朱晓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近入学政策的内容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9):16-20.
被引量:21
3
张杰,李肖.
论“就近入学”政策的困境及其消解[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4(5):90-92.
被引量:1
4
周兴文.
关于流动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学习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中国城市经济,2011(5X):233-234.
5
孙杰,程晋宽.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背景下就近入学政策研究的反思[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2):26-30.
被引量:2
6
程雁雷,隋世锋.
论学区划分的法律属性及其法律规制[J]
.行政法学研究,2019,0(5):95-105.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
42
1
杨安怡.
积分入学制度的宪法分析[J]
.反歧视评论,2022(1):224-238.
2
李亚莉,傅琼.
文化资本视域下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探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166-169.
被引量:2
3
万瓅媛.
义务教育阶段特殊群体择校现象研究[J]
.发展,2010(2):115-116.
4
刘洁.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争议与探讨[J]
.新西部(理论版),2010(12):159-160.
被引量:1
5
程斯.
基于义务教育法的中小学择校现象研究[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3):3-5.
被引量:6
6
孔云峰,吕建平.
就近入学空间模型分析——以河南省巩义市初级中学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5):87-90.
被引量:22
7
严炯.
探究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调控教育资源的法律对策[J]
.商业经济,2012(7):127-129.
8
孔云峰.
利用GIS与线性规划学校最优学区划分[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37(5):513-515.
被引量:24
9
王强,杨连子.
我国“就近入学”政策价值合理性缺失及改革思路[J]
.中国教育学刊,2014(10):5-9.
被引量:11
10
张琴.
就近入学之理想与现实悖论及其超越[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2):28-30.
被引量:1
1
易曙光.
论中国高校辅导员管理制度的完善——基于与西方国家辅导员管理制度的比较[J]
.魅力中国,2010(34):205-205.
2
王观珍.
让孩子在探究中成长——小学数学《圆的周长》教学片断与评析[J]
.成功,2007(3):54-54.
3
桂素惠.
如何发挥农村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主体作用[J]
.俪人(教师),2015,0(14):200-200.
4
崔建平.
学,因何学,道理何来[J]
.基础教育课程,2014(18):48-50.
5
李娜.
让“对话”赋予课堂“生长”的力量[J]
.小学数学教育,2013(10):14-15.
6
香港城市大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06(8).
7
李萤.
日本的小学教育[J]
.新少年,2002,0(Z2):54-55.
8
王志娟.
英国开放大学的特点及其启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8(20):60-61.
被引量:5
9
王永礼.
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策略研究[J]
.青年时代,2016,0(9):211-211.
被引量:1
10
李娟,汪材印.
中国高校“MOOC”课程模式建构与发展策略研究[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2):103-106.
被引量:6
辽宁教育研究
2007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