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53,59,共14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参考文献58
-
1李增高.《选育糯稻和香稻的一个有效途径》.《中国特种稻学术研时会论文选》.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年.
-
2郭沫若.《中国占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1960年.
-
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二,谷部,稻.
-
4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
-
5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二,风俗.
-
6黄盛璋.江陵凤凰山汉墓简牍及其在历史地理研究上的价值[J].文物,1974(6):66-77. 被引量:49
-
7《宋书》卷九十三《陶潜传》,页2288.
-
8《晋书》卷七十八,《孔群传》.
-
9北魏·贺思勰.《齐民要术》卷二,水稻第十一.
-
10《旧唐书》卷一五○《韦坚传》.
共引文献52
-
1王红星,朱江松.江陵城、南郡城、荆州城辨正——以考古资料为中心[J].历史地理研究,2020(2):52-62. 被引量:5
-
2徐暢.出土秦漢三國郡縣鄉里官文書簡牘的情况及相關問題介評[J].简牍学研究,2020(2):179-197.
-
3陳偉,蔡丹.睡虎地漢簡《質日》中的“算”與“定算”[J].简帛,2023(1):221-232.
-
4鄔文玲.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木牘《中舨共侍約》試析[J].出土文献研究,2020(1):342-359.
-
5陳美蘭.西漢早期女性隨葬文書探略——以江陵地區爲例[J].出土文献研究,2019(1):183-202. 被引量:1
-
6孙瑞,陈兰兰.汉代简牍中所见私人契约[J].学习与探索,2006(4):166-170. 被引量:2
-
7臧知非.汉代家兵初探[J].史林,1988(3):8-14.
-
8秦开凤.汉代算赋定额的探讨[J].晋阳学刊,2004(4):84-87. 被引量:2
-
9张荣强.孙吴“嘉禾吏民田家莂”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史研究,2001(3):39-48. 被引量:6
-
10王贵元.战国竹简遣策的物量表示法与量词[J].古汉语研究,2002(3):64-68.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163
-
1季羡林.白糖问题[J].历史研究,1995(1):5-23. 被引量:12
-
2王象坤,孙传清,张居中.中国栽培稻起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农业考古,1998(1):11-20. 被引量:12
-
3闵宗殿.江苏稻史[J].农业考古,1986(1):254-266. 被引量:12
-
4渡部忠世,徐朝龙.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J].农业考古,1986(2):102-111. 被引量:11
-
5童恩正.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兼谈农业考古研究方法[J].农业考古,1984(2):21-30. 被引量:31
-
6汪宁生.远古时期云南的稻谷栽培——云南少数民族科学史学习札记[J].思想战线,1977,3(1):98-102. 被引量:26
-
7陈国生.清代贵州农作物的地域分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9(1):227-242. 被引量:8
-
8范宏贵.泰族起源与迁徙再探[J].东南亚研究,1991(3):71-76. 被引量:7
-
9后藤直,郑若葵.朝鲜半岛稻作农业的起源[J].农业考古,1987(2):147-154. 被引量:7
-
10王民同.东南亚民族的来源和分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6(2):22-29. 被引量:4
引证文献17
-
1敖靖,苏梓睿.糯稻与都柳江流域苗、侗民族生产生活的关系——以《黎平府志》的记述为例[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22(1):147-154.
-
2陈跃,谢春甫,万文田,刘华曙,王伟刚,郑明,王文,杨玉华,刘长兵,黄冬生,汤汉华,钮勇刚.孝感市糯稻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7):125-127. 被引量:6
-
3陈翔,孙培智.蔗糖和糯稻的扩散及端午节习俗的地理界线[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70-74.
-
4严奇岩.论贵州在我国糯稻栽培圈中的历史地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635-7636. 被引量:4
-
5严奇岩.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Guizhou Province on Glutinous Rice Cultivation Sphere of China[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12(7):1071-1074. 被引量:3
-
6冼俊龙,曾晓芳,赵德刚.贵州地方水稻种质资源籼-粳遗传分化的InDel分子标记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3,32(4):486-496. 被引量:7
-
7孙统庆,李杰,杨洪建,邓建平.江苏省糯稻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1):13-16. 被引量:24
-
8荣勇.淮河血糯水稻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1):45-45.
-
9雷凡,田春庄,王月慧.不同储藏期籼糯糙米制作的汤圆食用品质的变化[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6(2):36-41. 被引量:5
-
10王文,黄志金.孝感糯稻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7):123-12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60
-
1庄坤,张挽挽,代钰,杨俊生,王一畅,孙威,丁文平.糯米粉不同碾磨方式对汤圆蒸煮及食味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技,2020,45(1):245-250. 被引量:3
-
2严奇岩.内地化与清水江流域的“糯改籼”[J].中国农史,2014,33(1):38-44. 被引量:5
-
3李德政.清代伊犁回屯的户籍租税制度与基层组织[J].中国农史,2014,33(1):85-92. 被引量:1
-
4李万明,谢勇,杨肖峰,李小丽,唐荣英,唐祥华.糯稻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16):59-59. 被引量:2
-
5曾昭松,曾晓芳,赵德刚.贵州地方稻种来拢黄叶突变体yl-1光合特性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4,12(5):859-866. 被引量:3
-
6胡锋,黄一飞,邵秋云,张春平,兰陆寿,周业强,李贤胜,唐小马,吴玉玲.宣城市麦茬粳糯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22):59-60. 被引量:5
-
7尤小菊.水族传统生态知识的多样化表达及现代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1):8-13. 被引量:4
-
8姚国新,段俊枝,邹礼平,李长春,卢磊,黄明军.湖北省糯稻地方品种SSR遗传多样性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5,44(3):19-22. 被引量:1
-
9张燕红,王奉斌,布哈丽且木.阿不力孜,袁杰,赵志强,文孝荣,唐福森,马盾.粳稻种质资源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6,53(11):1961-1968. 被引量:9
-
10庄坤,谢健,陈正行.糯米和糯米制品发展现状及趋势[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6(12):1-3. 被引量:14
-
1张达春,吴康,许琪.糯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遵义科技,2007,35(5):28-30.
-
2董伟.糯稻新品种“浙糯5号”引种项目总结[J].现代农村科技,2011(5):10-11.
-
3姚毅.高产稳产杂交糯稻新组合“辐糯优396”[J].农家科技,2008(9):7-7. 被引量:1
-
4杨慧,陆春明,贾亦飞,韩光煜,李利国,段琳,王云月.云南糯稻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08,6(6):1068-1074. 被引量:16
-
5赵福胜,余显权.糯稻新品种贵农糯1号[J].中国种业,2009(6):31-31. 被引量:1
-
6吴清红,王启华,李琳琪,程爱民.优质香型糯稻新品种文稻4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9(2):93-95. 被引量:2
-
7潘永荣.我们是糯娃[J].人与生物圈,2008(5):42-51. 被引量:5
-
8王献志,贺文畅,赵磊,孙友武.绿色食品原料(糯稻)机械化生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5):31-32.
-
9李剑民,陆志松.灌水养鳖 放水种稻[J].农民文摘,2010(12):22-22.
-
10王东波,王加玉.《科学种养》杂志助他发糯稻财[J].科学种养,2011(3):6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