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2-76,共5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参考文献17
-
1《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
-
2《三国志·魏志·张绣传》.
-
3《宋书·刘道济传》.
-
4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M].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13页.
-
5.《魏书·食货志》[M].,..
-
6黎虎.《魂晋南北朝史论》,学苑出版社(1999),第95页.
-
7《齐民要术·种谷》.
-
8《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
-
9张学锋.试论六朝江南之麦作业[J].中国农史,1990(3):16-22. 被引量:11
-
10.《晋书·食货志》[M].,..
共引文献62
-
1邝少明,马作武.《圣经》·儒典·民商法基本原则[J].学术研究,2004(8):75-82. 被引量:2
-
2童超.魏晋南北朝军事领导体制的历史特点[J].中国史研究,2000(2):80-89. 被引量:10
-
3李向平,黄海波.中国古史上的宗教管理——世俗皇权下的神圣世界[J].学术月刊,2005,37(1):44-51. 被引量:3
-
4何平立.中国古代帝王巡狩与封建政治文化[J].社会科学,2006(3):155-163. 被引量:6
-
5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J].古今农业,2006(2):15-21. 被引量:3
-
6王金岩,梁江.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肌理的成因探析[J].华中建筑,2005,23(1):154-156. 被引量:14
-
7钟祥财.中国古代收入分配的制度分析[J].史林,2006(4):118-131. 被引量:6
-
8吴向红.典之风俗与典之法律——本土视域中的典制渊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6-93. 被引量:5
-
9吴向红,吴向东.传统地权秩序对土地承包权的挑战[J].法学,2007(5):113-121. 被引量:4
-
10柴荣.中国古代先问亲邻制度考析[J].法学研究,2007,29(4):131-141. 被引量:24
同被引文献127
-
1蒋福亚.《吏民田家莂》的组合形式[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1):161-169. 被引量:7
-
2武建国,张锦鹏.从唐宋农村投资消费结构新特点看乡村社会变迁[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1):70-78. 被引量:3
-
3王涛.唐宋之际南方城市市场网络的形成与繁盛[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1):26-32. 被引量:4
-
4张天虹.再论唐代长安人口的数量问题——兼评近15年来有关唐长安人口研究[J].唐都学刊,2008,24(3):11-14. 被引量:11
-
5拜根兴.论九世纪初张保皋海洋活动的动因[J].唐都学刊,2008,24(3):67-72. 被引量:2
-
6陈金凤,吴庆忠.唐代商人入仕析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2):77-81. 被引量:3
-
7刘玉峰.唐代均田农户经济的规划形成及其经济形态特征[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3):46-54. 被引量:8
-
8曹端波.唐代户籍制度的转型与人口流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80-84. 被引量:3
-
9张剑光,张洁.唐代长安女性消费研究[J].史林,2008(5):96-110. 被引量:7
-
10宋健.隋唐时期西南农村市场[J].传承,2008(18):86-87. 被引量:3
-
1郭超.古代天中地区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J].天中学刊,2008,23(4):116-119.
-
2康德文,赵福香,孙金花.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进步之考评[J].江汉考古,2003(4):37-43. 被引量:1
-
3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J].古今农业,2006(2):15-21. 被引量:3
-
4杨富.魏晋南北朝时期辽河流域农业发展水平初探[J].农业考古,2009(4):49-52. 被引量:3
-
5马军霞.略论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起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4):58-62. 被引量:2
-
6季永才.由农具青铜铲演变成的空首布币[J].安徽钱币,2006(2):35-35.
-
7孔润年.编纂出版《炎帝志》的重大意义——在《陕西省志·炎帝志》出版发行座谈会上的发言[J].宝鸡社会科学,2010,0(1):37-38.
-
8杨岗,王亚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农业开发与经营[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6(3):38-42. 被引量:1
-
9李龙.试谈昂昂溪遗存的原始农业[J].黑河学刊,1988(2):106-108. 被引量:2
-
10康德文.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9(2):37-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