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武夷山紫色土的利用与保护探讨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紫色土为发育在紫色岩层上的土壤,属亚热带同纬度典型的非地带土壤之一。通过典型采样和室内理化测试,分析了武夷山的紫色土分布、成因、特性及利用现状,提出了紫色土在利用中的改良建议,为武夷山紫色土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
聂明华
郑柏颖
机构地区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08年第9期104-105,共2页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基金
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Fjnu2007-004)
福建师范大学本科生课外科技计划赞助
关键词
紫色土
利用
保护
武夷山
分类号
S155.25 [农业科学—土壤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6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57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7
1
张雪林.
浙江省紫色土的成土特征与性状[J]
.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0(2):90-96.
被引量:5
2
张新华.
桤木叶肥对紫色土壤水肥特性的影响[J]
.成都水利,1998(2):54-55.
被引量:3
3
邓白罗.
紫色土的特性、改良措施及经济林栽培技术[J]
.经济林研究,2004,22(4):23-27.
被引量:10
4
王勇强,王玉宽,傅斌,王先拓,王道杰.
不同耕作方式对紫色土侵蚀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333-335.
被引量:16
5
黄丽蔡,崇法,丁树文,张光远.
几种绿篱梯田中紫色土有机质组分及其性质的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19(6):559-562.
被引量:19
6
蒋顺清,李青云.
长江上游紫色岩土特性与水土流失的关系[J]
.长江科学院院报,1995,12(4):51-57.
被引量:10
7
张仁涛,黄锦祥.
开展紫色土区生态修复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J]
.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17(2):29-31.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46
1
吴普特,周佩华.
地表坡度与薄层水流侵蚀关系的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1993,13(3):1-5.
被引量:43
2
Morris Schnitzer,常征译.
土壤有机质—今后75年的展望[J]
.土壤学进展,1993,21(3):19-27.
被引量:1
3
陈萌,屈明,何建萍.
高聚物增强紫色土抗旱性能的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8(3):367-371.
被引量:3
4
王玉宽.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径流侵蚀试验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1993(7):22-24.
被引量:21
5
邓白罗.
厚朴生长与立地因子关系的调查研究[J]
.经济林研究,1994,12(1):41-46.
被引量:15
6
汤立群,陈国祥.
坡面土壤侵蚀公式的建立及其在流域产沙计算中的应用[J]
.水科学进展,1994,5(2):104-110.
被引量:23
7
蔡强国,马绍嘉,吴淑安,张光远,丁树文.
横厢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的试验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1994,14(1):49-56.
被引量:14
8
王鸿斌,赵兰坡,王杰,王宇.
松辽平原玉米带黑土不同耕作制度下的土壤侵蚀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2):26-28.
被引量:7
9
刁承泰.
四川盆地中部丘陵的土壤侵蚀特征[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4(3):86-93.
被引量:5
10
戴运兴,许平贵,邹智华,刘旭,黄金莲.
紫色丘岗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J]
.中南林学院学报,1995,15(2):184-189.
被引量:12
共引文献
57
1
邓白罗.
紫色土的特性、改良措施及经济林栽培技术[J]
.经济林研究,2004,22(4):23-27.
被引量:10
2
姚小华,罗细芳.
坡耕地植被恢复中生态经济型植物篱应用及其展望[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2):294-298.
被引量:6
3
吴鹏飞,朱波.
川中丘陵区人工桤柏混交林的研究进展[J]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4-7.
被引量:14
4
王振健,张保华,李如雪,邓良基,夏建国,凌静.
四川典型紫色土肥力特征及可持续利用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6):918-921.
被引量:4
5
徐永辉,杨达源,陈可锋,周彬,任雪梅.
长江三峡库区紫色土的元素迁移特征[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3):316-323.
被引量:8
6
高华端,李锐.
贵州省地质背景下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4):26-32.
被引量:7
7
左元庆.
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初探[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25-4727.
被引量:6
8
焦菊英.
黄土高原沟沿线的廊道防蚀效应探析[J]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5):108-110.
被引量:8
9
祝其丽,孙辉,何道文,马睿,唐学芳.
植物篱种植模式综合效益研究[J]
.四川环境,2007,26(3):41-45.
被引量:16
10
程冬兵,李朝霞,蔡崇法,彭艳平.
三峡库区等高绿篱技术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2):83-89.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8
1
何恩丹.
浅析武夷山茶叶生产条件和茶园的开发管理[J]
.茶叶科学技术,2004(4):20-21.
被引量:2
2
陈咏梅.
武夷山山地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J]
.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17(2):43-44.
被引量:11
3
黄丽丽.
武夷山不同土壤类型下的植被研究[J]
.科技信息,2006(12S):251-252.
被引量:2
4
邱堋星.
武夷山紫色土理化性状及保护性改良利用[J]
.甘肃科技,2007,23(8):95-96.
被引量:1
5
郑杰炳,王子芳,谭显龙,李安乐,高明.
丘陵紫色土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理化性质影响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3):101-106.
被引量:25
6
聂明华.
紫色土的特性及改良措施—以武夷山紫色土为例[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3):60-63.
被引量:8
7
WEICHAOFU,XIEDETI,等.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o-Mineral Complexing of Microaggregates in Paddy Soils Developed from Purple Soils[J]
.Pedosphere,1996,6(4):365-372.
被引量:1
8
陈元镇.
浅析茶园土壤条件与茶树生长的关系[J]
.茶叶科学技术,2003(2):28-29.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1
1
余鑫鹏.
武夷山市紫色土的保护和综合利用[J]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149-15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张永勤.
武夷山山地土壤可蚀性K值的垂直分异及成因分析[J]
.亚热带水土保持,2012,24(3):19-22.
被引量:9
2
杜威宁.
武夷山紫色土的理化特征分析[J]
.防护林科技,2015,28(5):58-60.
被引量:1
1
杨秀梅,张小龙,张婷,王根明.
隰县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及改良建议[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4):64-65.
2
袁春花.
湖南省通道县耕地土壤现状调查及改良建议[J]
.北京农业(中旬刊),2015(7):181-182.
3
李振龙.
良种繁育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建议[J]
.种子科技,2013,31(5):49-49.
4
胡振琪.
露天矿复垦土壤的研究现状[J]
.农业环境保护,1997,16(2):90-92.
被引量:9
5
周绍华,程小丹.
凌海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改良建议[J]
.现代农村科技,2010(11):12-12.
6
姬虎太,张定一,张惠叶,徐兆飞,樊立强.
山西省南部小麦品种品质现状及其改良建议[J]
.山西农业科学,2002,30(2):12-15.
被引量:9
7
陈苏平,夏娇娇.
青田县标准农田现状与培肥改良建议[J]
.丽水农业科技,2012(1):14-15.
8
李永霞,付胜昔.
商丘市耕地地力评价与中低产田改良建议[J]
.现代农业科技,2015(3):222-222.
9
聂文芳.
皖南郎溪县农田耕层肥力变化研究[J]
.土壤,2015,47(3):617-619.
被引量:1
10
兰静,王乐凯,赵乃新,戴常军,李辉,李宛,赵琳.
黑龙江省小麦品质现状及改良建议[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6):82-85.
被引量:2
现代农业科技
2008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