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文学与传媒艺术 被引量: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文对文学与传媒艺术的关系提出全面的、建构性的观点:不同意德里达和米勒等人的"文学终结论",也不主张恪守文学的原有疆界。德里达和米勒"文学终结论"的依据是印刷时代让位于电信时代,本文认为印刷文化只是文学的媒体之一种,文学并不会因为印刷文化退居其次而消亡。文学可以推溯到文字产生之前的口头谣谚,也可以延展到后印刷文化的任何时代。文学是无法终结的。电子传媒可以产生更多的文学样式,可以改变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也可以使文学得到更为直观的表演。传媒时代自有传媒时代的文学形态。文学的属性在于语言美感和内在视像,同时,以文学运思为其连结纽带。传媒艺术不仅是图像呈现,而且要有内在意蕴,无论是叙事性的讲述,还是抒情性的画面,都需要用文学性的运思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文学和传媒艺术的深度融合,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时代需要。
作者 张晶 于隽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共7页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0

  • 1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1):131-139. 被引量:524
  • 2[波兰]罗曼·茵加登著.《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晓未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页、第5页.
  • 3宋·严羽.《沧浪诗活·诗辨》.
  • 4.《左传·襄公二十五年》[M].,..
  • 5[法]米·杜夫海纳著.《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48页.
  • 6梁·钟嵘.《诗品序》,见《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页.
  • 7[英]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一八○○年版序言》,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 8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 9[德]康德著.《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1页,第40页.
  • 10[德]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9—80页.

二级参考文献51

  • 1欢迎订阅《中国电视》[J].中国电视,2001(5):43-43. 被引量:2
  • 2宋炳辉.文学媒质的变化与当代文学的转型[J].文艺理论研究,2002(3):61-68. 被引量:7
  • 3张晶.论审美构形能力[J].社会科学战线,2005(4):94-101. 被引量:8
  • 4.《答建康府大军门徐达书》[A]..四部丛刊本《诚斋集》[C].,..
  • 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31、14、14-15、15页.
  • 6康德 韦卓民译.《纯粹理性批判》[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6页.
  • 7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01页.
  • 8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 9.《四溟诗话》卷一[A]..《历代诗话续编》下册[C].中华书局,1983年版.1139页.
  • 10杜夫海纳 韩树站.《审美经验现象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15页.

同被引文献46

引证文献8

二级引证文献4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