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研究
被引量: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学习研究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种适合我国高职人才培养需求、有自身特色的"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高职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其优势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作者
谭玉华
祖彬
崔超
机构地区
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出处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08年第3期136-137,共2页
Agricultural Machinery Using & Maintenance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比较
研究
分类号
G718.5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G712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00
同被引文献
36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15
参考文献
2
1
周文锦.
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04,24(10):55-57.
被引量:84
2
万建明.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0(14):58-60.
被引量:19
二级参考文献
8
1
冯晋详.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
2
徐涵.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M].,..
3
Bailey, T. (1995) Learning to Work:Employer Involvement in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Program.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4.
4
熊家华.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教育[A]..2000年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
5
Bailey, T. (1995) Learning to Work:Employer Involvement in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Program.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4.
6
徐国庆.
从美国的“技术准备计划”看我国高职的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2002,22(2):59-61.
被引量:20
7
邓泽民,陈庆合,郭化林,刘文卿,侯金柱.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J]
.职教论坛,2002,18(20):7-12.
被引量:103
8
刘兰明.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体系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3,24(5):94-98.
被引量:26
共引文献
100
1
王风刚.
高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3):5-5.
被引量:4
2
吕俊霞,邱建新,李金锁.
浅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J]
.华章(初中读写),2008(7).
被引量:4
3
杨贺元,程培英.
论我国高校两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依据及模式构建[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13(6):19-23.
被引量:3
4
金辉,张志宇.
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IT人才的教学模式探讨[J]
.天津科技,2005,32(3):35-36.
被引量:1
5
李伟华.
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和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27):26-27.
被引量:3
6
聂建武.
半工半读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有效的职教模式[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15):36-38.
被引量:23
7
石义林.
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导向功能[J]
.中国科技信息,2006(15):266-267.
8
彭华.
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39-42.
被引量:30
9
雷吉平.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4):116-118.
被引量:4
10
王运宏,白鸿辉.
工程类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
.机械职业教育,2007(5):14-16.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36
1
刘春林.
谈高职商务英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74-175.
被引量:1
2
童乃诚.
全面解析工学结合的内涵[J]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1):3-5.
被引量:17
3
吴国权.
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构建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原则[J]
.社科纵横,2007,22(10):167-168.
被引量:9
4
陈解放.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
.中国高教研究,2006(8):22-24.
被引量:181
5
杨玫,李铄,李杰,林丽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J]
.农业与技术,2006,26(5):189-191.
被引量:10
6
杜学森.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
.教育与职业,2007(11):30-32.
被引量:159
7
张金磊.
工学结合解读——学习的视角[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90-92.
被引量:16
8
郑智武.
略论高职艺术教育的“工学结合”[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5(1):118-123.
被引量:6
9
陈继红.
“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在中职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
.科技信息,2007(21):232-233.
被引量:18
10
陈解放.
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
.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被引量:582
引证文献
7
1
陈红.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财会教育初探——以创办高职财会工作室为例[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76-177.
被引量:1
2
黄诚驹,叶璐,徐步原.
基于教育差异性的高职教育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11,24(5):131-132.
3
吕杰珍,林壁润,田兴山,杨祁云.
浅谈如何进一步调动青年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J]
.农业科技管理,2011,30(6):91-93.
被引量:10
4
朱世华.
浅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教学改革实践[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9):271-272.
5
滕永青,苏庆伟.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J]
.时代教育,2013(5):24-25.
6
赵一心.
“工学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才智,2015(13):191-192.
被引量:2
7
鄢长卿,张晓峰.
工学结合阶梯式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J]
.电子测试,2015,26(5X):138-13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邵敏,褚田芬.
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的“蘑菇管理”[J]
.农业科技管理,2012,31(2):89-91.
被引量:1
2
韩常灿,邵敏.
农业科研单位青年人才教育培养的实践与探讨[J]
.农业科技管理,2014,33(1):94-96.
被引量:16
3
张利剑.
浅析当前财会专业教学模式缺陷与改革思路[J]
.网友世界,2014(16):287-287.
4
苏岩,俞其明,吕仕琼,徐亲阳.
关于创新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管理工作的思考——以中国水稻研究所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7,36(5):75-77.
被引量:6
5
邓颂,李玉萍.
新媒体时代做好科研单位青年工作的探讨[J]
.办公室业务,2016(12):172-173.
6
严均,周煌辉.
电子技术与技能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
.电子世界,2018,0(23):29-30.
被引量:2
7
司徒彩玲.
提高区级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科研积极性的策略[J]
.管理观察,2018(34):183-184.
8
孙熙文.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思考[J]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0):241-242.
被引量:6
9
陈琳,蒋鹏,郭小蛟,高必军,李尚英,张涛.
立足学科优势 加强学科建设 促进学科纵深发展——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为例[J]
.四川农业科技,2021(6):72-74.
被引量:2
10
孙熙文,陈雪.
区域农业科学院科技支撑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思考——以潍坊市农业科学院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22,41(1):68-70.
被引量:1
1
潘菊素.
论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高职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J]
.职教论坛,2007,23(06X):29-31.
被引量:7
2
赵水仙.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研究[J]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47-50.
被引量:1
3
华鸣.
与时俱进 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J]
.现代特殊教育,2003(7):42-42.
4
何静.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构建“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72-74.
被引量:61
5
黄妙莉,李同道.
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新认识[J]
.职业技术教育,2000,21(36):59-59.
被引量:1
6
张玲.
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思考[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4(3):47-49.
7
孔祥富.
产教结合特色:职业学校的品牌与生命力之所在[J]
.中国农村教育,2009(11):27-29.
被引量:1
8
王明义.
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开展[J]
.青海教育,2013(11):35-35.
9
孙耀中,刘欣,颜冰,王树元.
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27-30.
被引量:5
10
练晓月.
试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
.今日科苑,2009(22):236-236.
被引量:8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08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