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网络语言的构成、特点及规范
被引量:
2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日益普及,网络语言以其特有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并显示出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本文试着对网络语言的主要构成、特点及其规范作一管窥,以求提高对这种特殊语言现象的认识。
作者
王献福
机构地区
河南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出处
《前沿》
CSSCI
2008年第7期185-187,共3页
Forward Position
关键词
网络语言
特点
规范
分类号
C912.68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67
引证文献
25
二级引证文献
107
参考文献
3
1
李英田.加强青少年网络语言道德建设刻不容缓[OL].光明网,2004-6-4.
2
于根元.网络语言冲击波[N].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7-6.
3
李英田.重视规范网络语言[N].光明日报,2004-08-16(4).
共引文献
2
1
郑洁,徐仲伟.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路径设计[J]
.煤炭高等教育,2007,25(3):77-80.
2
常凤英,张云钢.
网络道德失范机理与虚拟交往的道德自律建构[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2(4):84-86.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67
1
闪雄.
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J]
.语文建设,2000(10):15-16.
被引量:65
2
梁书杰.
对网络语言规范的探讨[J]
.高教论坛,2005(6):191-193.
被引量:10
3
赵华伦.
论网络语言的修辞现象[J]
.语言文字应用,2005(S1):123-125.
被引量:35
4
秦秀白.
网语和网话[J]
.外语电化教学,2003(6):1-6.
被引量:198
5
彭育波.
论网络语言的几个特点[J]
.修辞学习,2001(4):12-13.
被引量:20
6
金志茹,薛顶柱,李宝红.
国内外网络语言规范对比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1):278-281.
被引量:18
7
邓文彬.
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1):273-277.
被引量:32
8
幸嫚.
对现今网络语言的几点思考[J]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40-43.
被引量:1
9
陈伟.
通过网络音译新词谈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J]
.文教资料,2007(23):122-123.
被引量:3
10
刘乃仲,马连鹏.
网络语言: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3):89-92.
被引量:20
引证文献
25
1
郝新星,邹长征,李静.
网络语言的语言偏离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S1):217-219.
被引量:8
2
韩沁钊,周彬.
网络流行语类型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研究[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10):10-11.
被引量:2
3
曾丹,吉晖.
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5):103-106.
被引量:15
4
刘静,孙全芳,韩云.
试论网络语言特点及其展望[J]
.中国科技纵横,2010(5):192-192.
5
吴希斌.
近十年网络语言规范问题研究综论[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5):142-145.
被引量:10
6
孙洁,樊启迪,巢乃鹏.
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辨析与传播过程[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15-19.
被引量:23
7
高岩.
网络语言的应用现状分析与规范化研究[J]
.现代交际,2012(3):57-60.
被引量:2
8
卓毅.
关于中学生网络用语的调查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8):74-75.
被引量:2
9
赵海燕.
网络语言的运用特点及其规范化问题研究[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3(4):27-28.
被引量:2
10
朱爱清.
网络环境下的传统媒体与网络语言[J]
.新闻爱好者,2014(8):83-8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07
1
刘磊.
从《我的艺术清单》看访谈节目中的时代人物与艺术跨界[J]
.新闻传播,2020(16):18-19.
被引量:1
2
韩莹.
符号互动理论视域下关于“发疯文学”的若干思考[J]
.数字出版研究,2023,2(S02):137-141.
被引量:1
3
邓代玲,高文萱.
网络流行语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nki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J]
.汉字文化,2024(14):29-32.
4
许静.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语义特征[J]
.汉字文化,2024(9):130-133.
5
谭逸姝.
运用“糅合”与“截搭”分析现下流行语[J]
.汉字文化,2022(12):13-14.
6
张黎,陈振魁.
新疆维吾尔网络语言的文字使用特点研究[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8):178-179.
被引量:3
7
王伟东,余华强,赵法信.
基于Web的3D虚拟人智能导诊系统设计[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6):123-126.
被引量:7
8
韩沁钊,周彬.
网络流行语类型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研究[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10):10-11.
被引量:2
9
高永强.
网络语言成因再思考[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10):92-93.
10
陈春雷.
从失范走向规范——关于网络语言影响及规范策略的思考[J]
.学术界,2011(4):195-202.
被引量:28
1
杨露.
汉语新词学说略[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44-47.
被引量:1
2
严兆厚.
信阳方言中的特殊语言现象[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9(4):77-82.
被引量:4
3
冯建军.
中小学学生生活方式的探讨[J]
.中国德育,2009,4(12):28-32.
4
关树法.
“焉”并非兼词——兼论兼词形成的条件[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4(1):15-18.
被引量:1
5
姜玉.
瞬时人口的构成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2014(27):70-71.
被引量:1
6
冯正刚.
试论间接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7(2):68-72.
被引量:2
7
城市“丁克”族——忙碌的生活与“丢失”的孩子[J]
.生活与健康,2002,0(12):18-23.
8
赵宗辽.
论高校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
.成才之路,2015,0(6):10-11.
被引量:1
9
田文军.
论冯友兰对新理学的反省和认同[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44(2):39-44.
被引量:1
10
汤镇东.
德语外来借词和复合名词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1(4):152-159.
被引量:3
前沿
2008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