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唯物主义到生存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演变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4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54-256,共3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基金
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2006JQW029)
参考文献8
-
1丁春华.实践唯物主义的成就[J].广西社会科学,2006(6):15-18. 被引量:2
-
2徐长福.《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进态势》[J].学术月刊,2001,.
-
3冯颜利.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述评[J].哲学研究,2003(9):49-52. 被引量:11
-
4陈施宇.实践唯物主义的困惑[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3):11-13. 被引量:3
-
5陆剑杰.论实践唯物主义解读的所谓“困境”——对中国“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04(5):1-9. 被引量:4
-
6胡群英,李丽.当代中国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新理路及其理论自洽的问题[J].甘肃理论学刊,2006(3):69-72. 被引量:1
-
7贺来.生存哲学:中国语境及其使命[J].哲学动态,2001(1):11-15. 被引量:10
-
8邹诗鹏.生存论转向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J].现代哲学,2002(1):27-32.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38
-
1杨耕.重读马克思[J].哲学动态,1998(5):24-27. 被引量:11
-
2岩佐茂,杜菁.马克思主义的新潮流[J].哲学研究,1998(10):10-15. 被引量:5
-
3宁梓.国内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前期线索与基本概况[J].理论探讨,1997(5):47-50. 被引量:6
-
4黄枬森.再论本体论——答刘福森同志[J].人文杂志,1990(5):1-8. 被引量:5
-
5陈志良,杨耕.实践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J].哲学动态,1989(3):16-19. 被引量:7
-
6梁兆才,陈飞龙.近年来国内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4):120-133. 被引量:3
-
7肖前.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J].教学与研究,1996(3):41-44. 被引量:14
-
8走向实践观的深层研究[J].哲学动态,1996(3):24-27. 被引量:4
-
9王南湜,谢永康.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4(5):38-41. 被引量:8
-
10赵剑英.论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J].哲学研究,2002(11):33-40. 被引量:14
共引文献32
-
1乔瑞金,王涛.多维视域下的实践哲学研究刍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S1):12-14. 被引量:1
-
2张万兵.实践的唯物主义——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兼论科学发展观[J].广西社会科学,2005(2):38-39. 被引量:1
-
3姚满林.境界与生存——境界说的生存论意蕴[J].新疆社会科学,2005(2):10-12.
-
4武晟,卢秉利.范式转换的隐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种现象的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5(5):21-24.
-
5杨方.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J].法制与经济,2006,15(02X):35-36. 被引量:1
-
6刘小新.当代哲学生存论探析[J].哲学研究,2006(3):16-20. 被引量:11
-
7魏传光.马克思人学的现代价值[J].求实,2006(6):4-6. 被引量:3
-
8丁春华.实践唯物主义的成就[J].广西社会科学,2006(6):15-18. 被引量:2
-
9陈胤.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理论探析[J].理论界,2009(10):83-84. 被引量:1
-
10宋小红.完整科学地理解实践唯物主义[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09(3):130-131.
同被引文献42
-
1李成旺.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J].学术月刊,2008,40(4):55-61. 被引量:10
-
2杨怀中,杨立国.解释学的实践转向及其价值意蕴[J].理论月刊,2009(7):46-48. 被引量:1
-
3汪信砚.倡导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J].河北学刊,2007,27(6):1-4. 被引量:13
-
4启蒙及其超越——高清海哲学思考的轨迹与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1999(3):1-7. 被引量:8
-
5高清海,徐长福.力求哲学范式的及早转换——对世纪之交哲学发展的主张[J].哲学动态,1998(12):10-13. 被引量:10
-
6王书明,耿明友,陶志刚.困惑中的进步──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范式的当代转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16(1):52-58. 被引量:3
-
7高飞乐.百年历程:哲学的价值论转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4):22-25. 被引量:4
-
8高清海.论实践观点作为思维方式的意义——哲学探进断想之二[J].社会科学战线,1988(1):63-71. 被引量:30
-
9M.J.泽迈克,梁志学.康德之后的两种思维范式——谢林与费希特的对立[J].世界哲学,1988(6):70-73. 被引量:4
-
10仰海峰.生产理论与马克思哲学范式的新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2004(4):25-36. 被引量:17
二级引证文献15
-
1尹鸿博.库恩范式学说与图书馆学发展状态探究[J].图书馆杂志,2012,31(7):2-6. 被引量:4
-
2陈龙,李佑新.实践哲学视角下毛泽东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2):9-11. 被引量:4
-
3蒋楼.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基于近年中国学界三次重要哲学论坛和研讨会[J].江汉学术,2013,32(2):123-128.
-
4鲍金.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三个层次[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15(3):21-25. 被引量:1
-
5蒋楼.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问题的生成逻辑与前提反思[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2):10-13. 被引量:1
-
6邢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新探索[J].新课程学习(下),2014(3):171-171.
-
7王南湜.“类哲学”:价值世界的理论奠基——高清海先生晚年哲学思考的再理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5(1):109-124. 被引量:4
-
8罗秋月,栾哲.运思与体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反思[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7):27-30.
-
9蒋楼.中国人文学术复兴之“哲学梦”的理论探析[J].武陵学刊,2015,40(6):34-38.
-
10杨竞业.“无范式”研究的可能及其意义[J].江汉论坛,2016(5):55-60.
-
1张达.近十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述评[J].重庆社会科学,2010(7):92-96.
-
2张立波.学院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命名与想象[J].天津社会科学,2003(2):25-27. 被引量:3
-
3唐晓燕.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解范式演变及其存在论革命[J].学术论坛,2016,38(7):1-5.
-
4袁凌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检讨[J].理论导刊,2008(5):46-47. 被引量:3
-
5冯跃民.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走向[J].武警学院学报,2012,28(1):55-57.
-
6孟维杰.文化视域下认知心理学范式演进探新[J].心理科学,2015,38(3):757-761. 被引量:3
-
7郑伟.历史唯物主义范式演变中的价值哲学[J].唯实,2012(5):24-28. 被引量:1
-
8王南湜.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批判——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变化的一种透视[J].社会科学战线,2008(3):19-26. 被引量:3
-
9单提平.科学、人学还是文本学——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反思[J].山东社会科学,2008(11):29-33. 被引量:3
-
10于桂凤.部门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9(3):124-129. 被引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