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1997年第12期45-50,共6页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参考文献15
-
1陈晓东,经济科学,1996年,2期
-
2胡雄飞,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3期
-
3陈郁(译),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则,1996年
-
4今井贤一,企业集团,1996年,273页
-
5陈郁(译),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1996年
-
6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1996年
-
7今井贤一,现代日本企业制度,1996年,106页
-
8今井贤一,现代日本企业制度,1995年
-
9诺斯 D C,经济中的结构与变迁,1994年
-
10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1994年,273页
同被引文献144
-
1盛昭瀚,陶向京.我国经济组织的机制选择与演化──从市场、企业到企业集团[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24-30. 被引量:4
-
2俞妙送.我国企业集团问题探索[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8(4):103-106. 被引量:4
-
3牛琦彬,郑仕敏.略论战略营销联盟[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9(3):23-25. 被引量:2
-
4卢荣善.论外部经济效果与乡镇企业集聚[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5(3):4-10. 被引量:5
-
5胡雄飞.企业集团和科斯的经济理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5(3):66-72. 被引量:7
-
6韩冰洁.再论企业边界——从外包的角度[J].财经科学,2005(1):69-74. 被引量:9
-
7卢建新.中间组织崛起的原因[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1):45-51. 被引量:19
-
8刘东.企业边界的多种变化及其原因[J].中国工业经济,2005(3):92-99. 被引量:49
-
9郭劲光.网络治理机制的一个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评论,2005(3):103-109. 被引量:9
-
10郭砚莉,汤吉军.国有企业重组、沉淀成本与制度创新[J].生产力研究,2005(6):189-19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26
-
1林秀群,唐向.虚拟集团——昆明市机械行业改革之路[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41-44.
-
2于立,孟韬.企业联盟和虚拟企业的理论解释与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辑刊,2001(5):67-72. 被引量:22
-
3王忠.企业虚拟团队产生的背景分析[J].商业研究,2005(10):103-105. 被引量:2
-
4陈玉平.基于中间性组织理论的产业集群分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7(4):64-67. 被引量:1
-
5阮娴静,田相辉.乡镇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研究[J].乡镇经济,2006,22(12):25-27. 被引量:2
-
6杜国用,杜国功.论央企重组的基本框架、逻辑视角与路径选择[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0(2):22-26. 被引量:3
-
7杜国用,杜国功.论中央企业重组的基本框架、逻辑视角与路径选择[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4):43-47. 被引量:2
-
8林文杰,张明.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形成机理:一个交易成本经济学解释[J].俄罗斯研究,2008(2):53-59. 被引量:2
-
9郭劲光.企业网络:类型比较及发展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26(4):118-122. 被引量:1
-
10宋林,顾力刚.不同形式中间组织的比较分析[J].经济师,2009(12):7-8.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61
-
1郭彬,郭焱.协作竞争——企业竞争战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22):110-112. 被引量:1
-
2郑毅.虚拟企业是21世纪企业的主流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44-46. 被引量:2
-
3廖春良,冯宗宪,薛平智.集团企业关联交易经济效应问题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7,25(z1):197-200.
-
4李慧娟,张元教.城市水务集团化经济管理研究[J].内蒙古水利,2010(1):167-169.
-
5吴志鹏,孙蔚,袁涌波.虚拟企业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4(3):24-27. 被引量:1
-
6尹鹏飞.入世后我国企业实行战略联盟的思考[J].新疆钢铁,2003(1):1-5.
-
7许学国,彭正龙,尤建新.全球化背景下的组织间学习模式研究[J].管理科学,2004,17(4):31-37. 被引量:8
-
8梁美健.企业集团对内直接投资原则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18(3):61-64.
-
9李明辉.企业集团组建的经济学解释[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2(3):14-18. 被引量:2
-
10梁美健.基于企业集团的投资目标定位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8):149-151.
-
1丁长峰.从经济增长方式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J].企业研究,2013(1X):141-143. 被引量:1
-
2宋林,顾力刚.不同形式中间组织的比较分析[J].经济师,2009(12):7-8. 被引量:3
-
3夏正荣.中国企业交易成本过高分析及解决之道[J].国际商务研究,2006,27(3):28-31. 被引量:3
-
4李亦亮.企业集群的组织性质及其竞争优势[J].特区经济,2006(11):369-370.
-
5沈玉良.中小企业发展应有中间组织体系[J].中国中小企业,1997,0(8):6-6.
-
6覃月明,李敏,邓迅.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述评[J].商,2015,0(2):105-106. 被引量:5
-
7卞晓明.企业集团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0(12):48-49. 被引量:2
-
8王星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4):60-61.
-
9郑君君,柯辉.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研究——以汽车产业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0(1):36-42. 被引量:7
-
10王经亚,陈松.技术活动的组织框架及其中间组织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26(S2):442-44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