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3期171-172,共2页
Chinese Journal of Diagnostic Pathology
参考文献3
1 熊正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抗原修复的研究进展[J]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7,26(2):124-126. 被引量:74
2 熊正文,胡海霞,李春光,苏红,李自强,田玉旺,邓永江.盐酸水解暴露抗原促进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的研究[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6,5(1):117-117. 被引量:13
3 熊正文,潘书文,李春光,苏红,胡海霞.微波辐射促进5—羟色胺与脑血管双染方法的探讨[J] .解剖学杂志,1995,18(3):289-291.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12
1 熊正文,李春光,胡海霞,李自强,谷化平,苏红.微循环形态学研究的新方法——微波快速酶组织化学微血管染色法[J] .河北医药,1993,15(6):380-381. 被引量:1
2 熊正文,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6年,5卷,71页
3 熊正文,解剖学杂志,1995年,8卷,289页
4 Shi S R,Biotech-Histochem,1994年,69卷,213页
5 熊正文,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4年,3卷,407页
6 蔡文琴,实用免疫细胞化学与核酸分子杂交技术,1994年,1页
7 熊正文,北京军区医药,1993年,5卷,461页
8 Shi S R,J Histochem Cytochem,1991年,39卷,741页
9 陈钦材,病理学进展.1,1987年,16页
10 C. J. Tandler,A. Brusco,S. Peressini,J. Pecci Saavedra.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specificity of anti-5-HT (serotonin)-like antisera in immunocytochemistry[J] 1986,Histochemistry(1):67~72
共引文献84
1 熊正文,朱光君,苏红,李春光,胡海霞.CD44s基因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研究[J] .中国医师杂志,2002,4(S1):20-22.
2 熊正文,李春光,丁华野,史晓东,苏红,胡海霞.抗原修复脱钙组织石蜡切片抗原性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效果的比较[J] .解放军医药杂志,1999,21(6):405-408. 被引量:11
3 熊正文,李春光,王伯云,丁华野,田玉旺,史景良.影响免疫组化特异性染色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 .解放军医药杂志,1998,20(5):385-387. 被引量:1
4 熊正文,郭晓明,李春光,苏红,冯骥良.过氧化物酶染色增强剂对微血管染色增强作用的对比研究[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7,6(2):103-106.
5 熊正文,王炳胜,苏红,胡海霞,李春光,黄勇.抗原修复技术在脱钙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4,14(3):151-154.
6 熊正文,李宏伟,黄勇,李春光.骨组织脱钙技术及在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4,14(3):175-178. 被引量:13
7 熊正文,孙印臣,张绪斌,安赵栓.“低温微波-硝酸快速脱钙”技术研究及应用[J]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2,12(6):356-358. 被引量:10
8 熊正文,李德炳,李宏伟,苏红,黄勇,胡海霞,李春光.非小细胞肺癌CD44v6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研究及其意义[J] .华北国防医药,2004,16(4):229-231. 被引量:1
9 孟琼华,程安春,汪铭书,陈孝跃,周毅,刘维平,朱德康,刘菲,黄诚,宋涌.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检测雏鹅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研究[J] .中国兽医杂志,2004,40(9):10-14. 被引量:3
10 刘俊,陈宣世,龙汉安.三种不同抗原修复法对二种免疫组化染色法的影响[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04,27(5):440-441.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88
1 吴国萍,魏立.皮肤和肉芽组织石蜡与冰冻制片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的比较[J] .创伤外科杂志,2001,3(z1):82-83. 被引量:1
2 任秀花,闫爱华,任知春.三种粘片剂及不同烘烤温度和时间对免疫组化切片的影响[J] .四川解剖学杂志,2001,9(2):108-109. 被引量:4
3 熊正文,李春光,王伯云,丁华野,田玉旺,史景良.影响免疫组化特异性染色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 .解放军医药杂志,1998,20(5):385-387. 被引量:1
4 熊正文,檀战山,王伯法,李春光,阮仕荣,苏红.微波-表面活性剂恢复陈旧性石蜡切片抗原性的定量研究[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8,7(2):242-242. 被引量:2
5 熊正文,李达,王伯云,李春光,胡海霞.微波快速免疫印迹技术研究[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8,7(3). 被引量:1
6 李春光,杨凤莲,胡海霞,苏红.卵巢粘液性肿瘤P53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定量研究[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7,6(4):99-103. 被引量:1
7 熊正文.抗原修复的常用技术及评价[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7,6(3). 被引量:5
8 熊正文,苏红,胡海霞,李春光,冯骥良.免疫过氧化物酶显色方法的改进及应用[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7,6(2):90-90. 被引量:5
9 李景仁,田玉旺.p53单克隆抗体在尿恶性细胞学涂片中的应用[J] .中国癌症杂志,1996,6(2):142-143. 被引量:1
10 苏红,谷化平,熊正文,胡海霞.应用微波技术对脱色后的H.E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的方法及应用[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5,4(3):282-282. 被引量:5
引证文献15
1 程安春,韩晓英,朱德康,汪铭书,袁桂萍,廖永洪,徐超.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石蜡切片中的鸭病毒性肠炎病毒和抗原定位[J] .中国兽医学报,2008,28(8):871-875. 被引量:6
2 熊正文,李春光,丁华野,史晓东,苏红,胡海霞.抗原修复脱钙组织石蜡切片抗原性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效果的比较[J] .解放军医药杂志,1999,21(6):405-408. 被引量:11
3 熊正文,李春光,王伯云,丁华野,田玉旺,史景良.影响免疫组化特异性染色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 .解放军医药杂志,1998,20(5):385-387. 被引量:1
4 熊正文,李春光,丁华野,田玉旺,史景泉.增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敏感性的新技术[J] .北京军区医药,2000,12(2):131-132. 被引量:1
5 吴鸿雁,沈运航.cyclin D1单克隆抗体的抗原修复体会[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4):288-288. 被引量:2
6 刘维平,程安春,汪铭书,陈孝跃,周毅,朱德康,刘菲,孟琼华,黄诚,宋涌.间接免疫组化法检测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和抗原定位[J] .中国兽医学报,2005,25(4):362-365. 被引量:21
7 蒋金芳,张新艳,李洪安,李锋,陆天才.组织固定对免疫组化抗原的影响[J] .农垦医学,2005,27(5):353-354. 被引量:4
8 黎红.一种既能防脱片又能提高ER、PR阳性率的免疫组化检测方法[J]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9):1471-1473. 被引量:1
9 熊正文,李春光,丁华野,王伯云.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敏感性反应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9,8(2):124-128. 被引量:11
10 吴焕荣,刁有祥,李宏梅,颜赟,孙杰,李瑶瑶,孙洪磊.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鸭源副黏病毒及在鸭体内的抗原定位[J] .中国兽医学报,2011,31(2):189-193.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79
1 何新明,罗颖洁,杨通,莫明聪,林云恩,刘桂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常见问题的研究与探讨[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27(S1):1188-1190. 被引量:10
2 熊正文,王炳胜,苏红,胡海霞,李春光,黄勇.抗原修复技术在脱钙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4,14(3):151-154.
3 熊正文,李宏伟,黄勇,李春光.骨组织脱钙技术及在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4,14(3):175-178. 被引量:13
4 熊正文,孙印臣,张绪斌,安赵栓.“低温微波-硝酸快速脱钙”技术研究及应用[J]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2,12(6):356-358. 被引量:10
5 熊正文,李春光,丁华野,田玉旺,史景泉.增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敏感性的新技术[J] .北京军区医药,2000,12(2):131-132. 被引量:1
6 熊正文,李德炳,冯骥良,黄勇,李宏伟,苏红,胡海霞.不同脱钙条件对骨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原性的影响[J]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05A):1092-1094. 被引量:7
7 唐洁,侯洁,韩丽枝,宋淑霞,吕占军.免疫组化染色防脱片几种方法的比较[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5,14(3):358-360. 被引量:9
8 蔡秀磊,韦强,鲍国连,霍翠梅,季权安,张先福.鸭疫里默菌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2006,27(5):13-16. 被引量:9
9 胡海霞,刘俊堂,苏红,谷化平.浓缩型DAB试剂盒的应用体会[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6,15(4):479-480. 被引量:2
10 齐新永.免疫组化非特异性背景着色因素及其消除措施[J] .动物医学进展,2006,27(12):113-114. 被引量:2
1 谢海琼.急诊室恶性袭医事件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7):110-111.
2 张星萍.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分析与对策[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5714-5715. 被引量:3
3 魏玉红,马文进.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究[J] .现代养生,2016,0(18):293-293. 被引量:3
4 马效芝,胡建民,邓红欣.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健康因素分析与对策[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4):362-363. 被引量:2
5 林玉霞.手术室护士职业压力因素分析与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3):120-123. 被引量:4
6 黄月华,汤惠琼.夜班护士焦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 .护理学报,2006,13(5):72-73. 被引量: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