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
被引量:35
出处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7-10,共4页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同被引文献324
-
1武永峰,马瑛.西安市大气环境质量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z2):5-7. 被引量:12
-
2饶明辉,何振江,杨冠玲,艾锦云.大气二氧化硫浓度的光学测定方法[J].环境工程学报,2004(2):86-89. 被引量:6
-
3赵修松,蔡光宇,王作周,杨永和,王清遐,罗静慎,盛世善,陈恒荣.活性炭催化剂上SO_2转化活性中心的研究[J].环境化学,1993,12(3):194-199. 被引量:18
-
4沈迪新,杨晓葵.中、日、美三国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和现状[J].环境科学进展,1993,1(3):12-25. 被引量:21
-
5铃木伸.中国与全球性环境问题[J].环境科学进展,1993,1(6):16-28. 被引量:2
-
6刘洁人.杭州市酸雨现状、特点及控制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3,15(4):37-39. 被引量:14
-
7陈志澄,唐晓,陈海珍,杨冰仪.酸雨对龙眼果树影响研究[J].生态科学,2004,23(3):219-222. 被引量:3
-
8杨本宏.我国酸雨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10(2):102-106. 被引量:27
-
9颜戊利,陈志澄,杨冰仪,毋福海,黄丽玫.酸雨对苋菜中微量元素的影响[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4,11(9):61-64. 被引量:9
-
10王文兴,岳燕珍.影响我国降水酸性因素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3,13(6):401-407. 被引量:82
引证文献35
-
1沈玲.安徽省泾县酸雨成因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3):41-42.
-
2王宇,李耀辉,钟振成.湿式氧化镁烟气脱硫技术及应用[J].污染防治技术,2003,16(z2):5-8. 被引量:4
-
3饶明辉,何振江,杨冠玲,艾锦云.大气二氧化硫浓度的光学测定方法[J].环境工程学报,2004(2):86-89. 被引量:6
-
4程新金,孙继明,雷恒池,段宁,安俊岭.中国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的效果评估[J].大气科学,2004,28(2):174-186. 被引量:27
-
5汪家权,吴劲兵,李如忠,钱家忠,潘天声.酸雨研究进展与问题探讨[J].水科学进展,2004,15(4):526-530. 被引量:50
-
6冯宗炜.中国酸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防治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2000,2(9):5-11. 被引量:120
-
7樊后保.世界酸雨控制技术与策略[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5,24(1):20-29. 被引量:6
-
8黄益宗,李志先,黎向东,吴坤婷,孙建中.模拟酸雨对华南典型树种生长及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6,15(2):331-336. 被引量:20
-
9李春瑛,马浩淼,韩桥,张新.氮中二氧化硫标准气体定值方法的研究[J].化学分析计量,2006,15(4):4-6. 被引量:1
-
10黄益宗,李志先,黎向东,阳文苗,梁肇永,李华凤,刘定朗,陆必升.酸沉降和大气污染对华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7,16(1):60-65. 被引量:13
二级引证文献457
-
1肖丹华,王式功,张莹,韩晶晶,谢佳君.四川盆地城市群6种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4(5):662-669. 被引量:18
-
2郑玉文,陈友良,何鹏,任子位.成都市土壤酸碱性及酸缓冲性能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9,38(S02):126-129. 被引量:6
-
3孙军,房桂林,何亚文.铜陵市酸雨污染化学成分、现状及成因分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83-84. 被引量:1
-
4许杨,杨宏青.湖北省2008年酸雨特征及成因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11):97-101. 被引量:9
-
5万玉山,王皖蒙.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Formation Causes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Acid Rain Pollution in China[J].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0,1(10):92-95. 被引量:3
-
6汪阳,王建.对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环境教育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S2):157-158. 被引量:1
-
7成金华,冯银.我国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1):30-37. 被引量:22
-
8肖艳,黄建昌.模拟酸雨对3种果树的胁迫效应[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4):351-354. 被引量:7
-
9黄霞,汪月桂.湖北省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S2):263-266. 被引量:4
-
10赵伟,谢文彰,瞿群,桑燕鸿,宋巍巍.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S1):12-18. 被引量:6
-
1蒋智勇.谈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的环境管理[J].中国环境管理(吉林),1998(5):46-47. 被引量:1
-
2于益雷.“两控区”划分与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1998,26(11):32-34. 被引量:1
-
3刘炳江,郝吉明,贺克斌,柴发合,薛志刚,樊元生,刘孜,赵维钧.中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区划及实施政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1):1-7. 被引量:91
-
4“两控区”须纳二氧化硫排污费[J].新疆环境保护,2003,25(1):46-46.
-
5李云燕,丁卫建.山东省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现状、成因及控制战略[J].环境科学动态,1998(4):9-12. 被引量:4
-
6刘孜.我国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1,3(3):5-6. 被引量:4
-
7王东海,秦立华,林立运,杜世勇,宋波,田勇.济南市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综合防治规划的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吉林),2000,19(3):42-44.
-
8我国治理空气污染有重大决策[J].中国金属通报,1998,0(7):2-2.
-
9王志轩,潘荔.“两控区”火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控制问题的探讨[J].中国电力,1999,32(7):57-60. 被引量:10
-
10毛迪山.“两控区”内二氧化硫的排放对策[J].白云科技,1999(3):3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