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科学素质教育公共课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被引量: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发展到现阶段,各高校开设科学素质教育课程相对薄弱的状况逐渐显现。在从文、史、哲、艺术等方面“切入”和“突破”以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必要适时地考虑扩大战线。南开大学近些年来开设了一系列面向全校的科学素质教育公共课,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的同时,也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这方面的一种新理念。
作者
顾沛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
出处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15,共4页
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
关键词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新理念
科学素质教育公共课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分类号
G642.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91
同被引文献
66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25
参考文献
4
1
周远清.
弘扬中华文化是我国大学的历史使命[J]
.高等教育研究,2008,29(4):1-3.
被引量:25
2
周远清.
素质 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0(8):3-5.
被引量:158
3
张岂之.
对立耶?一体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历史考察[J]
.科学中国人,2002(5):26-28.
被引量:6
4
王义遒.
科学呼唤人文,人文导引科学[J]
.复旦教育论坛,2003,1(2):17-20.
被引量:12
二级参考文献
5
1
[1]饶毅.海外学者坦陈中国科技体制弊端[N].南方周末,2002-10-17(C21).
2
[3]弗·克里克著.狂热的追求--科学发现的我见[M].吕向东、唐孝威译.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4.
3
[4]福井谦一著.学问的创造[M].那日苏译.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
[15]容克.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原子科学家的故事[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6.
5
王义遒.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
.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2):21-27.
被引量:67
共引文献
191
1
史继斌,刘玮炜,宋长生,赵跃强.
化工专业五阶段实习法的实践与体会[J]
.高教论坛,2007(6):103-105.
2
席占田.
高校体质健康测试1000m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试验研究[J]
.中国市场,2006(14):94-95.
3
陈兴明.
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践进展[J]
.高等理科教育,2001(4):58-62.
被引量:2
4
王福香.
提高人才素质是进一步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关键[J]
.前沿,2000(10):43-45.
5
苏海峰.
高职教育金工系列课程教师的基本素质[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3(2):44-45.
6
宋彩萍,王丽平,王静.
文化素质教育内涵探讨[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1):7-12.
被引量:9
7
李俊霞,任燕刚,刘漫中.
从择业就业现状看农业高校学生素质教育[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11-13.
被引量:1
8
朱玉敏.
运用“教与学”的教学策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
.中国校外教育,2007(5):41-41.
被引量:1
9
梁维君.
综合性(师范)大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及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3):12-15.
10
徐静.
素质教育与高校课程设置[J]
.文教资料,2005(27):22-2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66
1
顾云华.
论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意义及途径[J]
.文教资料,2008(29):197-199.
被引量:3
2
宋彩萍,王丽平,王静.
文化素质教育内涵探讨[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1):7-12.
被引量:9
3
钟添生,甘桂蓉,邓彦.
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与培育[J]
.教育学术月刊,2007(12):61-62.
被引量:19
4
龚爱蓉,蒋旋新.
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93-95.
被引量:17
5
李月.
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几个问题[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67-70.
被引量:6
6
朱冬英.
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目标的理性思考[J]
.高校教育管理,2002(1):29-33.
被引量:3
7
姜志红.
大学教育呼唤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生长[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96-97.
被引量:2
8
张岂之.
试论大学教师文化素质的提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5(4):26-30.
被引量:1
9
胡弼成.
国外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S3):301-304.
被引量:10
10
张礼建,徐小钦.
当代科学哲学与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思维培养[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4):133-13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2
1
刘树君.
河北高校文科生科学素质实证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1):108-110.
被引量:1
2
吴振玉,谢安建,冯燕,宋继梅,沈玉华.
例析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维培养[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7(2):110-113.
被引量:1
3
曹宏举,何素艳,林彦含.
谚语背后的事件独立性[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3):359-361.
被引量:5
4
黄益萍.
工科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5):745-746.
被引量:1
5
曹鹏彬,汤旭青,肖敏.
机械产品设计学专业课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5(30):90-93.
被引量:1
6
索海军,左丰力.
二十年来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发展综述[J]
.中国大学教学,2015(7):28-32.
被引量:1
7
程晨.
MOOC教学理念运用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
.人间,2015,0(27):146-146.
8
薛铜龙,杨现卿,张晓辉.
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哲学思维培养[J]
.大学教育,2017(8):98-100.
被引量:4
9
冯年华,张文妍.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目标体系构建及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角度[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1):71-76.
被引量:8
10
苏凡雅.
新课改下的高校文化素质课程规划与构建探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4):42-44.
二级引证文献
25
1
杨阳.
论大学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23(4):145-147.
被引量:2
2
樊秀峰,吴振祥,简文彬.
工科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构建[J]
.化工高等教育,2022,39(1):81-85.
被引量:11
3
段瑞侠,李辉,王雅静,刘文涛.
运用哲学思维指导大学生创新包装设计实践[J]
.包装工程,2020,41(S01):73-77.
4
蒋勇.
新形势下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3):113-116.
被引量:1
5
刘云鹤.
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考[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42-43.
被引量:2
6
连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与武汉大学“《四书》导读”通识课的教学实践[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7(5):23-28.
7
资文.
浅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教学中案例的设计与使用[J]
.求知导刊,2018,0(16):124-125.
8
卢晓丽.
高职专业课教学渗透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1):76-77.
被引量:2
9
纪宏伟.
关于事件独立性的教学研究[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7):117-120.
被引量:1
10
徐亚丹.
高职数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初探——以二项分布教学为例[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4):85-86.
被引量:4
1
顾沛.
科学素质教育公共课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
.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09(15):5-5.
2
顾沛.
理科教师开设科学素质教育公共课的实践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2011(4):103-105.
被引量:3
3
刘绍兵.
中职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
.卷宗,2014,4(6):207-208.
4
杨未.
论大学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
.大家,2012(16):58-59.
被引量:2
5
刘第红,杨叔子.
人文精神·市场竞争·和谐社会——访教育家杨叔子[J]
.高教探索,2006(2):9-11.
被引量:1
6
孙开虎.
语文新课改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J]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0(5):4-5.
被引量:2
7
赵豫林.
大学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23(8):1-5.
被引量:2
8
邱媛.
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论在语文教学中建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4):163-164.
9
徐莉炜.
大学教育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2):7-9.
被引量:10
10
周晓红,王轮.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S1):51-52.
被引量:5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