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国的多边外交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于意图实现和平发展的中国,多边外交在其对外战略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参与到国际多边事务之中,多边外交实践逐渐展开,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对多边外交的重视程度总的来讲是呈上升趋势的。多边外交逐渐成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
尤洪波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国际关系学系
出处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年第2期41-44,共4页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关键词
中国
多边
多边外交
分类号
D801 [政治法律—外交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77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4
参考文献
5
1
魏明.
不断发展、日益深化的中国多边外交[J]
.当代世界,2007(5):51-54.
被引量:4
2
王明生,李长春.
多边主义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与意义分析[J]
.理论界,2006(1):205-206.
被引量:3
3
彭庆.
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文字表述看我国多边外交政策:1986-2005[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22(4):50-56.
被引量:5
4
姜毅.
中国的多边外交与上海合作组织[J]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3(5):46-51.
被引量:13
5
汤炜.
1949—1989年中国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J]
.国际政治研究,1998,19(1):15-22.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81页、第287页、第77页.
2
.《广告喊不出名牌企业如何打造名牌》[N].《人民日报》,2002年9月6日.
3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R].新华社,2005-03—14..
4
[美]约翰·鲁杰 苏长和 译.多边主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EB/OL].新华网,北京9月26日电[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9/26/content_2024232.htm,2004-09.
6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18.
7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8
《江泽民在APEC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9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编辑研究人员.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共引文献
21
1
黄志雄,涂亦楠,程迪.
改革开放与中国在世界贸易体制内的多边外交[J]
.国际展望,2009,1(2):56-68.
2
张骥,王宏斌.
论和平崛起的中国对构建当代国际制度的建设性影响[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2):82-87.
被引量:1
3
吴白乙.
观念转变与内生动力——后冷战时期中欧关系本源初探[J]
.欧洲研究,2006,24(1):17-38.
被引量:4
4
贾春阳.
多边外交与中国[J]
.大连干部学刊,2007,23(6):43-45.
5
卢晨阳.
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进程和特征[J]
.新视野,2007(6):94-96.
被引量:1
6
卢晨阳.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参与及对策思考[J]
.学习与探索,2008(2):90-92.
被引量:1
7
王欣月.
上海合作组织对中国的战略意义[J]
.世纪桥,2008(5):146-146.
被引量:1
8
赵磊.
论中国外交布局中的“多边舞台”[J]
.教学与研究,2009(12):52-59.
被引量:2
9
安秀伟.
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多边外交成就[J]
.科技信息,2010(33).
10
李渤,李国伟.
中国多边外交研究现状与问题[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4):7-12.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77
1
丁佩华.
论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安全作用[J]
.社会科学,2006(10):76-82.
被引量:5
2
王玮.
国际制度对非成员国的作用[J]
.国际观察,2009(2):65-72.
被引量:3
3
刘宏松.
中国参与非正式国际制度:以APEC和ARF为例[J]
.国际展望,2009,1(1):42-54.
被引量:7
4
苏长和.
中国与国际体系:寻求包容性的合作关系[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28(1):9-18.
被引量:14
5
汪建强.
试析东盟的全球战略及中国的对策——多边外交视角[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S1):6-9.
被引量:1
6
汤炜.
1949—1989年中国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J]
.国际政治研究,1998,19(1):15-22.
被引量:2
7
陈庆鸿.
中国多边外交的历程[J]
.新远见,2009(7):51-59.
被引量:1
8
金鑫.
多边主义与多边外交(下) 转换观念 深化内容 扩大领域[J]
.世界知识,2001(24):26-27.
被引量:1
9
刘宏松.
声誉、责任与公正:中国多边外交的三种需求[J]
.国际观察,2004(4):26-32.
被引量:10
10
杨成绪.
试论邓小平外交思想[J]
.国际问题研究,2004(6):1-6.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3
1
刘宏松.
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态度、行为与成效[J]
.国际观察,2009(6):1-8.
被引量:10
2
李渤,李国伟.
中国多边外交研究现状与问题[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4):7-12.
被引量:3
3
范笑迎.
中国参与国际体系问题研究述评[J]
.教学与研究,2013(2):86-9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4
1
韩献栋.
东亚国际体系转型:历史演化与结构变迁[J]
.当代亚太,2012(4):78-99.
被引量:9
2
叶玉.
中国与多边发展体系——从受援者到贡献者[J]
.国际展望,2013,5(3):45-62.
被引量:7
3
李华.
从工具性利用到决策性参与--中国国际组织公共外交评估[J]
.教学与研究,2014(1):58-64.
被引量:4
4
李丹.
加强多边外交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现实路径[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2):52-57.
5
扈大威.
中国整体合作外交评析--兼谈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J]
.国际问题研究,2015(6):75-88.
被引量:16
6
范笑迎.
我国反补贴立法修订基本问题论纲[J]
.江汉学术,2016,35(2):54-61.
7
龙静.
中国与发展中地区整体外交——现状评估与未来展望[J]
.国际展望,2017,9(2):40-60.
被引量:5
8
叶三梅.
建构主义视阈下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关系[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4):22-27.
9
马筱璇.
中国缔造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案例分析——以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机制为例[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0(20):141-142.
被引量:1
10
孙德刚.
合而治之:论新时代中国的整体外交[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0(4):53-80.
被引量:18
1
方鸣.
中国外交纵横捭阖[J]
.中国对外贸易,2003(6):14-20.
被引量:1
2
秦治来.
2005年国际形势盘点[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1):49-51.
3
楚树龙.
多边外交:范畴、背景及中国的应对[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0):42-44.
被引量:13
4
李青.
浅析习近平执政以来的中俄关系[J]
.新乡学院学报,2016,33(10):5-8.
5
刘华清.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外交关系的新拓展[J]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1999(5):10-14.
6
张清敏.
冷战后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特点分析[J]
.国际论坛,2006,8(2):55-61.
被引量:6
7
叶三梅.
关于引导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思考[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2):148-150.
8
沈国放.
新形势下看中国的多边外交[J]
.世界知识,2006(17):36-37.
被引量:1
9
阮宗泽.
三个值得关注的国际问题[J]
.瞭望,2005(1):50-50.
10
叶青.
中国参与国际多边外交的前景展望[J]
.国际观察,2010(1):22-23.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