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转归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评估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在老年MDS预后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06年12月老年MDS患者(≥60岁)病例31例,因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并追踪其临床病情变化情况。同期选取50例非老年性MDS患者(<60岁)作为对照。所有生存率采用寿命表法,所有生存率函数曲线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31例老年MDS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初诊时48.39%的患者有全血细胞减少,35.48%的患者合并感染。按WHO分型难治性白细胞减少伴多系增生异常(RCMD)和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蛋白-Ⅱ型(RAEB-Ⅱ)比例最高,共占84.62%。按1976年法、美、英三国制定的白血病分类法(FAB分型)RAEB患者比例最高,占61.29%。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各系均有不同程度病态造血,以二系病态造血最多见(54.84%)。19例骨髓活检患者中57.89%出现病态造血,47.37%出现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现象。13例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异常率为38.46%。截止随访结束,死亡26例(83.87%),中位生存期12.448个月,61.54%患者死于感染。老年组总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OS)显著低于非老年组患者(P<0.0001)。IPSS不同危险组别的老年组(P=0.0045)和非老年组(P<0.0001)的总存活期均有显著差异。对各项临床指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IPSS染色体分组(P=0.0024)和血小板计数(P=0.041)是影响老年MDS预后的重要因素。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MDS患者总存活期未见有明显区别(P=0.912)。结论老年MDS患者以预后相对较差亚型常见,感染是其初诊及死亡的常见原因。相比非老年性患者,老年性MDS患者有显著较差的预后,IPSS及其染色体分组仍是判断老年MDS预后的重要指标。
出处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27-730,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