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外来玉米种质资源在广西的利用潜力
被引量: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介绍了70年代以来广西从国外引进玉米种质资源的概况、利用途径、效果和玉米抗病育种的新进展,并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作者
韦国能
机构地区
广西玉米研究所
出处
《作物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S1期33-36,共4页
Crops
关键词
玉米
种质资源
广西
分类号
S513.0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326
同被引文献
88
引证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122
参考文献
5
1
佟大香.
世界作物种质资源及其收存研究概况[J]
.作物品种资源,1995(1):40-41.
被引量:6
2
杨华铨.
广西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1994,7(3):113-116.
被引量:16
3
曾三省.
中国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J]
.中国农业科学,1990,23(4):1-9.
被引量:310
4
徐尚忠,刘曙东,熊秀珠,刘纪麟.印尼农家品种“柏拉玛地”选系对玉米大斑病抗性遗传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7(03).
5
李毓椿.玉米群体改良种桂集1号的选育[J]广西农业科学,1986(05).
二级参考文献
8
1
曾三省,杂粮作物,1988年,3期,23页
2
王懿波,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6年,20卷,1期,1页
3
莫惠栋,遗传学报,1984年,11卷,4期,270页
4
吴景锋,中国农业科学,1983年,2期,1页
5
李竞雄,国外农业科技,1982年,4期,1页
6
刘纪麟.玉米育种学[M]农业出版社,1991.
7
曾三省.
中国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J]
.中国农业科学,1990,23(4):1-9.
被引量:310
8
吴景锋.
我国玉米单交种二十年的发展[J]
.作物杂志,1991(1):1-4.
被引量:18
共引文献
326
1
孟繁盛,付金宁.
赤峰市玉米杂交种的应用现状及种质基础浅析[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5(5):87-89.
被引量:2
2
白星焕,孔祥彬,张世和,王同芹,郭永青.
玉米种质资源扩增、改良及创新方法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5):103-104.
被引量:3
3
王启柏,宋建成,李常保,郭风法.
玉米与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远缘杂交选育玉米杂交种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2,17(z1):144-147.
被引量:11
4
LI Xin-hai FU Jun-hua ZHANG Shi-huang YUAN Li-xing LI Ming-shun.
Genetic Variation of Inbred Lines of Maize Detected by SSR Markers[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1(1):14-20.
5
张兴华,李凤艳,薛吉全.
墨962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征分析[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4):15-17.
被引量:2
6
刘志新,姜敏,王金君,常程.
14份CIMMYT玉米群体材料配合力分析及利用价值评价[J]
.玉米科学,2005,13(z1):14-17.
被引量:9
7
高翔,曹绍书,罗仕文,王进,祝云芳,沈建华,陈泽辉.
浅析塘四平头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J]
.玉米科学,2005,13(z1):20-22.
被引量:8
8
丰光,李妍妍,邢锦丰,黄长玲.
美国先锋玉米育种经验的启示[J]
.玉米科学,2010,18(2):133-135.
被引量:29
9
郭强,杨引福,郑小娅,蔺崇明,刘红霞.
西北旱区主要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4):58-62.
10
黎裕,王天宇.
我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与骨干亲本的形成[J]
.玉米科学,2010,18(5):1-8.
被引量:108
同被引文献
88
1
高翔,陈泽辉,祝云芳.
贵州玉米品种(组合)杂优模式初探[J]
.玉米科学,2004,12(z1):20-21.
被引量:17
2
戴景瑞,鄂立柱.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
.玉米科学,2010,18(1):1-5.
被引量:270
3
覃初贤,宁秀呈,温东强,田新宙.
种质库栽培稻种子生活力监测分析[J]
.广西农业科学,2004,35(4):282-284.
被引量:9
4
任转滩,马毅,李合新,李汉忠.
浅谈我国玉米杂交种种质来源及其利用途径[J]
.玉米科学,2004,12(2):30-33.
被引量:27
5
张志国.
贵州山区玉米种质的改良[J]
.玉米科学,2004,12(4):26-28.
被引量:4
6
彭泽斌,刘新芝.
1992年我国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1994,22(2):97-99.
被引量:14
7
杨华铨.
广西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1994,7(3):113-116.
被引量:16
8
张志国.
TUXPENO种质在玉米育种中的利用[J]
.作物杂志,1994(3):20-21.
被引量:11
9
彭泽斌,刘新芝.
改良S_1后代轮回选择在玉米群体改良中应用的研究 Ⅰ.直接响应与相关响应[J]
.作物学报,1995,21(6):695-701.
被引量:17
10
张述宽.
外引种质在广西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
.广西农业科学,1995,27(2):58-59.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4
1
李高科,潘光堂.
西南玉米区种质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2005,13(2):3-7.
被引量:48
2
陈天渊,黄开健.
参与式植物育种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以广西玉米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7):490-494.
被引量:4
3
张志国.
热带玉米种质在山区的改良与应用[J]
.农业科技通讯,2008(3):27-29.
4
陈天渊,卢森权,李彦青,黄咏梅,吴翠荣,李慧峰,李石初,马琳.
CIMMYT玉米种质资源的引进鉴定与利用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7):633-636.
被引量:3
5
陈天渊,卢森权,李彦青,黄咏梅,吴翠荣,李慧峰,马琳.
CIMMYT玉米种质在广西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8):745-748.
被引量:5
6
陈天渊,吴永升,马琳,莫芳华.
CIMMYT白粒玉米自交系与广西骨干系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11,24(6):2038-2043.
被引量:2
7
黄开健.
广西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和杂优模式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00,13(3):104-108.
被引量:28
8
程伟东,覃兰秋,谢太理.
不同来源的超甜玉米杂交种比较鉴定[J]
.广西农业科学,2001,32(2):64-66.
被引量:3
9
韦国能,张述宽,黄开健,谭华,杨华铨,吴永生.
热带种质玉米群体的改良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2001,32(3):118-121.
被引量:5
10
程伟东,时成俏,覃兰秋.
不同来源超甜玉米种质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J]
.玉米科学,2001,9(3):3-7.
被引量:16
二级引证文献
122
1
张彪,陈洁,唐海涛,何文铸.
西南区突破性高产玉米品种育种思考[J]
.玉米科学,2010,18(3):68-70.
被引量:31
2
张磊,王玺,吕香玲,王昌涛,李春红,张宝石.
通过改良种质提高我国玉米杂交种的生产水平[J]
.玉米科学,2004,12(4):41-44.
被引量:2
3
吕志华,王生军,樊程远,张玉平.
油松种子园无性系再选择及优良家系的评价[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4):62-66.
被引量:7
4
李高科,潘光堂.
西南玉米区种质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2005,13(2):3-7.
被引量:48
5
王晓明,曾慕衡,乐素菊.
超甜玉米鲜穗产量和含糖量的配合力及遗传特性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7):56-60.
被引量:9
6
王晓明,谢振文,曾慕衡,乐素菊.
超甜玉米果穗形态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特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9):1931-1936.
被引量:24
7
曾慕衡,王晓明.
超甜玉米生长势性状杂种优势分析[J]
.玉米科学,2005,13(4):60-61.
被引量:4
8
祁新,姜硕,曹丽娟,韩蕾,王玉兰.
超甜玉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2):136-138.
被引量:17
9
毛建昌,张世煌,李向拓.
选育高产、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的途径与方法[J]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5):872-878.
被引量:35
10
秦慧豹,李宝珍,宗三林.
不同血缘超甜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分析及评价利用[J]
.湖北农业科学,2006,45(3):292-297.
被引量:3
1
祝云芳,陈泽辉,高翔.
外来玉米种质资源在贵州的利用潜力[J]
.种子,2003,22(4):67-68.
被引量:4
2
陈海军.
外来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5):1-3.
3
梁素明,王爱萍,董琦,任海娥.
长根茎玉米自交系及群体材料抗丝黑穗病鉴定与评价[J]
.山西农业科学,2009,37(10):55-57.
被引量:8
4
闫彩清,李凌雨,王学雄,董民堂,孙迪.
玉米矮花叶病研究概述[J]
.山西农业科学,2014,42(11):1230-1232.
被引量:1
5
李琰聪,邵思全,赵毕昆,谢志坚,刘婷婷.
云南玉米育种思路探讨[J]
.农业科技通讯,2016(9):4-6.
被引量:2
6
董炳友,孙平,李立申,王立忠,孙生林,张树光,高树仁,薛继生,杨克军.
南5玉米自交系的特征特性及其利用[J]
.中国种业,2007(7):51-52.
7
张成华,刘铁山,高新学,董瑞,刘强,叶今才.
我国玉米抗病育种进展及育种对策[J]
.玉米科学,2006,14(B07):5-6.
被引量:19
8
张世煌.
关于品种试验中的对照种问题[J]
.中国种业,2006(5):20-20.
被引量:5
9
李建华,邓贵才,吴学忠,邓培延,申流柱,漆咏雪.
外来种质资源在毕节地区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
.贵州农业科学,2004,32(5):90-91.
被引量:2
10
王国胜,陈举林,侯玮,孙洪波,李平海,宗燕.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3):77-79.
被引量:16
作物杂志
1998年 第S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