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1期60-66,共7页
Journal of Tibet Nationalities Institut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同被引文献76
-
1刘会柏.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1,22(6):80-88. 被引量:24
-
2殷福军.论蒙古族电影的文化走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S1):311-313. 被引量:4
-
3贾宏.析田壮壮电影的人文价值与启示[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6(3):53-57. 被引量:3
-
4龚丽娟.民族艺术自由理想的典范生发——影片《刘三姐》与《阿诗玛》的生态批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3):30-35. 被引量:6
-
5黄怀璞,彭岚嘉,彭江嘉.西部影视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观[J].社科纵横,2006,21(2):3-4. 被引量:1
-
6贾宏.民族情结:我思、我导故我在——析田壮壮少数民族电影风格[J].戏剧文学,2007(8):85-88. 被引量:6
-
7肖青,李宇峰.民族文化影像中的性别意识:对影片《婼玛的十七岁》的解读女若[J].电影文学,2008(8):75-76. 被引量:1
-
8邹华芬.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身份认同表述[J].电影文学,2008(7):14-15. 被引量:24
-
9吴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女性形象扫描[J].电影文学,2008(19):16-17. 被引量:1
-
10潘先伟.新世纪我国少数民族电影何去何从?[J].电影文学,2007(24):23-25. 被引量:6
引证文献5
-
1李启军,胡牧.近二十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述评[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28(3):96-101. 被引量:1
-
2杨婧.新疆本土影视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时代人物,2008,0(5):223-225.
-
3董浩烨,杨兰.新媒体背景下湘鄂西少数民族影视传播对比研究[J].新媒体与社会,2015(1):232-245. 被引量:3
-
4姚贱苟,石周波.少数民族影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逻辑[J].民族学刊,2023,14(2):8-15. 被引量:3
-
5马璟晶,曾颖杰.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影视语言观[J].青春岁月,2013,0(17):115-115.
二级引证文献7
-
1其乐木格,萨日盖.我国少数民族电影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0):193-194.
-
2汪淑双.少数民族影视的文化性格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12):181-182.
-
3金丽娜.传播视角下民族影视创作的价值观建构[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5):85-88. 被引量:4
-
4殷琳琳.新媒体背景下影视制作与传播分析[J].读书文摘(中),2016(8). 被引量:1
-
5金强,郭朝阳.各民族美食类短视频对民族文化交融的促进[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1(1):79-87. 被引量:6
-
6康佳威,蒋慧.从“传递”到“仪式”:民族美食短视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传播[J].民族学论丛,2024(4):22-28. 被引量:4
-
7韩学周,刘瑞翔.内蒙古影视产业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J].北疆文化研究,2024(5):77-84.
-
1罗嘉琪.羌族歌舞行为文化功能研究[J].通俗歌曲,2015,0(6X):174-174.
-
2罗嘉琪.羌族歌舞行为文化功能研究[J].通俗歌曲,2015,0(7X):187-187.
-
3朴永光.略论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舞蹈创作[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4):41-43. 被引量:3
-
4吴云荣,吴天爱.产品设计中行为文化要素的体现——以灯具为例[J].才智,2009,0(16):229-230.
-
5毛子健.浅谈紫砂壶创作中文化元素的表达[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5,0(10):26-26.
-
6张惠莉.动画艺术折射民族文化[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22):30-30.
-
7张素威,代乐乐.论少数民族影视的困境与突围[J].电影评介,2010(17):20-21. 被引量:2
-
8袁桂亭.浅析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J].艺术教育,2015(2):95-96. 被引量:3
-
9刘彩云.民间音乐文化与“和谐海南”构建[J].西安社会科学,2008,26(2):38-39. 被引量:2
-
10阿昆.传统相声众生相[J].厦门航空,2010(3):4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