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八世纪后期,Lord Masklyne首先报告了一特殊的视觉现象,当视觉空间照明度降低时,人眼屈光状态变为近视,他称之为夜间近视(nisht myopia)。此后,许多文献报告了有关研究的结果,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早期,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解释还是众说纷纷。Ogata等(1918)证实从中心窝偏离3°~5°可产生-0.37D的近视,所以他们认为夜间近视是由于外中心窝(externl fovea)存在的结果。Wibout(1921)提出了脉络膜充血理论,认为光线能使脉络膜充血增加,当照明度降低时,脉络膜充血减少,从而产生相对的近视状态。
出处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165-169,共5页
Journ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